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根在基层、根在群众。只有在根儿上浇水,才能盛开更加绚烂的文化之花。
如何培育一支扎根基层的文化队伍?大兴区创新基层文化人才培养方式,变“送”文化为“驻”文化,一支支可以“带动一批人、活跃一个村”的基层文化队伍活跃在京南大地。
村里建起了秧歌队
作为大兴区首批基层文化组织员,庞各庄镇赵村文化组织员王宗孟在2012年上任之初,就誓言把村里的文化工作做好,丰富农村百姓的业余生活。当时村里流行扭秧歌,王宗孟就从组建秧歌队做起。他克服作为一名男性文化组织员的“窘境”挨家挨户劝说,赵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文化队伍——秧歌队。王宗孟每天对着电脑学习秧歌舞步,然后再教给大家。
为了满足大家的学习要求,王宗孟又跑了好几个村寻找秧歌老师,赵村秧歌队也从开始的一两个花样发展到后来的20多个花样,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大家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就连过去只想打麻将的大妈大婶们也参与到了队伍中。
短短三个月,赵村这支队伍从,的七八个人增加到了二三十人。
文化“大管家”操办时髦培训班
北臧村镇八家村文化组织员张红梅是村儿里文化“大管家”,,到晚琢磨怎么能让村民生活丰富起来。除了现在大家喜欢的舞蹈班,她又琢磨请书画名家教村民修身养性。前后跑了一个多月后终于联系到专业老师,书法班也办了起来。老师手把手的教学员执笔姿势和书写技巧,大家课堂学得认真,课后还相互切磋,进步很快。腊八节那天,村里举办了学习成果展,30多幅作品看起来有模有样的。
为了使不同年龄段的村民都能动起来,张红梅又开展了“高大上”的瑜伽班,课程虽是免费的,但老师可都是专业的,吸引了村里不少年轻人参加。大家把学习成果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朋友们除了吃惊,更多的是羡慕,“你们村里也有这么时髦的培训啊!真不错,城里的社区都没有,你们村人真幸福!”村民听了也是很得意,后来邻村的村民,甚至是村民市里的亲友都大老远跑到村里来学习。
组织员成群众文化中坚力量
大兴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大兴区在“三镇一街道”试点推广群众文化组织员队伍建设,于2013年实现全覆盖,目前已有701人。6年来,文化组织员队伍稳步壮大,结构不断优化,高中以上学历达到94%,这支队伍不仅成为全区群众文化的中坚力量,也成为区、镇(街)、村(社)开展活动的有力抓手。组织员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纷纷在村(社)建起了秧歌、戏曲、合唱、舞龙舞狮等队伍,群众文化团队成倍增长,实现了一村一品,一区一特色。
基层文化组织员带来的是互利多赢局面。由于天天教大家跳舞唱歌,经常策划组织活动,组织员们在个人方面也得到锻炼和成长,如榆垡镇石佛寺村、庞各庄镇丁村等多村的组织员在两委换届中脱颖而出,还有一批文化组织员成为农村实用人才(社会文化类),还有的获得中,职称。
通过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各镇街文化建设也呈现了各具特色的亮点工作,如魏善庄建立文化组织员队伍后,全镇文化队伍由原来的39支增长到126支,各项活动贯穿全年,镇里还支持成立了魏善庄镇太极拳队伍,人数达到600多人,成为宣传镇域文化的良好载体;亦庄镇编写了专门教材,实现了组织员的系统培训;榆垡镇政府广场每天晚上都有2000多人开展活动,群众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庞各庄镇在村、社区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村成立1支文化队伍、每村设立1名专职文化组织员、每村编排1个原创文艺节目,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良好的软环境。
通过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其作用充分显现,在他们的带动下,辖区群众在闲暇之余,更愿意聚在一起欣赏文艺演出,排练文艺节目。群众有了学习的平台,有了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从原来的“看别人”到现在的“演自己”,曾经的观众也成为如今舞台,的主角。
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有质量、上水平,社会也更加稳定。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子里、社区中,喝酒赌博、上访闹事的少了,唱歌跳舞、打鼓听戏的多了,每天的文化活动成了常态。可以说,文化组织员不仅是大兴区群众文化的传播者,更成为稳定基层组织、调节干群关系的强大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