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们蜂拥而至,甩卖的小商品 摄影/张夕
不少商家张贴了甩卖标识摄影/张夕
本月底,位于珠市口的世纪天鼎市场即将关闭。这段时间,老市场里的多家商户开始甩卖货品、清空库存,吸引了不少前来,的居民。眼下,尽管一些老商户对待了10多年的市场表示不舍,但他们也承认,这几年受到网购行业的冲击,生意已大不如前了。“趁着这个机会,清空库存,也可以换换思路,考虑做点别的生意。”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本月底世纪天鼎将完成原有商铺的腾退工作,之后进入园区改造升级阶段,打造文创园,预计今年11月底转型后正式开园,到时候,一些老市场的精品商铺将入驻全新的园区。
市民结伴购物来和老市场“告别”
雨后闷热路上行人不多,但世纪天鼎市场的入口处人头攒动,透明的门帘不时会被掀开。进进出出的人不时议论,“市场要‘走了’,趁这个时候,买买零碎的小东西。”进入市场,只见几位市民围在一家美发日化店门口,挑选不同香味、不同功效的洗发水。“这瓶洗发水特别好闻,有香水味,我自己就用这个。”老板娘见有顾客来,将一瓶淡粉色的洗发水塞进一位女顾客手中,笑呵呵地说,“原价98(元)一瓶,现在50(元)两瓶啦。”
顺着迂回曲折的通道往里走,发现很多商店都在打折。大约2.5米宽的过道中,堆满了一排排纸箱,里面是满满当当的商品,上面贴有“甩卖”“超低价”之类的黄色标签。染发膏25元、充电宝5元、纯棉秋衣38元一套、冰丝裙裤29元、手机充电线通通5元……这些优惠的价格很快招来顾客,有怀抱两大袋宣纸的大爷,有抱着孩童挑选玩具的母亲,过路人需要微微侧身才能通行。
热闹的场景,让不少老商户想到了市场最红火的那几年。市场内大约有480户商户,不少商户坦言,这几年受到网购的冲击,他们的生意“淡”了很多。这次趁着市场腾退,他们便将库里积压的货拿出来打折甩卖,“一方面不好带,另一方面就当是回馈老客户了。”
市场里,不少人是结伴来“,”的。在品牌鞋品区,60岁的陈阿姨正帮两个女同伴挑选皮鞋,她自己手上还拎着3双新鞋。展示完刚买的新鞋,陈阿姨问:“我这身裙子好看吧,也是前几天在这里买的,现在这款已经卖完啦。”陈阿姨说,她住在市场附近,以前也常来购买生活用品。家住通州的李阿姨则是听到朋友说“世纪天鼎在甩卖”的消息,叫上女伴,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来的。“几年前住在这儿,鞋、衣服、包什么的都上这来买,跟淘宝的价格差不多,而且省去了好多挑选的时间。”李阿姨说。
对不少人来说,在这里尽情购物,就是和市场告别的,的方式。80岁的王奶奶一直住在珠市口,她带了家人一起来,“看有什么需要的还可以买点。我自己行动不方便,算是,一次来啦,来看看,跟过去(常来购物的地方)道个别。”
商家:生意此前受微商、直播销售冲击
“这几天好多啦,双休日的时候,通道里完全挤不动。”服装店的李老板一面给顾客结算,一面答复北青报记者。6月份开始,他将店里的存货拿了出来,像其他商家那样,把商品直接摆到门口,供顾客挑选。
在世纪天鼎开店10多年,李老板总结说,“生意不赔不赚。”“这几年生意其实不算太好,来的人也不多,可能受到网购行业的影响吧。不过,这两个月生意不错,很多人听说市场要关了有折扣,买东西的人比平时多了一倍。”谈及之后的打算,李老板说,打算休息一阵,以后考虑做些别的。
像李老板这样的“元老级”商家,市场里并不少见。珠宝首饰店的宁海涛也是其中一位。宁海涛的店铺面积有50平方米左右,各式珠宝被精心摆放在不同位置,在射灯下光彩夺目。
宁海涛说,2003年他18岁,从湖南老家来到北京打拼。15年里,他从年轻小伙儿变成了中年大叔,也在世纪天鼎收获了家庭,有了妻儿。“成长和成熟的时光,都留在这里了。”
在宁海涛印象中,2010年到2014年之间市场的生意,,但2015年以后开始走“下坡路”,“像微商、直播销售这种,对我们实体店生意影响很大。”为了扭转颓势,宁海涛慢慢提高了货源的档次,“低档、中档、高档,我们都有,跟别家店铺差别化,不卖一样的东西。装修也花了将近20万元,用的是大理石,维系了不少回头客。”宁海涛打算离开老市场后继续做珠宝生意,“毕竟有老客户在,应该不会差。”
老市场未来计划“变身”文创园
北京世纪天鼎商品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方告诉北青报记者,预计到7月底,将完成对原有商铺的腾退工作,之后进入园区改造升级阶段,打造文创园。王方说,市场升级改造成文创园之后,环境会得到很大提升。“之前的老市场被隔断成大小不同的店铺,空间紧凑。改造后会开阔很多,方便人员通行。”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世纪天鼎市场的管理方联系了周边的几家市场,来对接、安置此次腾退的商户,“对接工作也尊重商户们自己的意愿”。
王方还介绍,改造完成后,园区将在现有的建筑基础上,改造成高端办公区,同时将保留部分原有的高品质商户。“我们保留的商户是作辅助的,要求他们售卖的商品是有品质的,可以满足周边市民的生活需求。这些保留下来的原有商户,也可以给文创园带来一些人气。”
文/本报记者 杨凡 实习生 张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