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大会上获悉,今年本市将治理1141条背街小巷,提升环境整治标准。推进“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各街乡镇建立健全台账,明确沿街单位和个人“门前三包”的管理范围、标准和要求,做到签订率100%。
根据《城六区及通州区2018年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创建工作方案》,今年,本市将完成1141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创建工作,其中核心区完成615条,,城区及通州区完成526 条。其中,首都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要达到“十无一创建”。“十无”即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一创建”指创建五好文明街巷,即公共环境好、社会秩序好、道德风尚好、同创共建好、宣传氛围好。
今年,本市还将整合利用现有的各种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背街小巷大数据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管理协调一致。
根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门前三包”责任制的意见》,“门前三包”责任制今年将进一步深化。意见明确,“门前三包”责任制是指临路(街)所有的单位、门店、住户、物业及产权人等担负起一定范围的市容环境责任,承担一定的城市管理任务,内容主要为包环境卫生、包绿化、包社会秩序。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门前三包”台账制度,对“门前三包”责任单位、商户等逐个备案,实行台账管理。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要明确沿街单位和个人“门前三包”的管理范围、标准和要求,做到签订率100%。同时,在责任单位显著位置悬挂统一样式的“门前三包”责任公示牌,明确“三包”内容,并对“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开展日常检查。
据了解,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是城市治理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管理人员少与工作难度大的矛盾,原崇文区前门街道在前门大街开展“七户一岗”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门前三包”责任制,并在全市进行了推广。(记者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