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冕)御沟春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一次拆违,竟让匿迹多年的西板桥和内金水河遗址重见天日,为明代故宫用水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近日,记者从北京市考古工作汇报会上获知此消息。
去年8月上旬,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拆违施工中,在恭俭胡同南端意外发现了西板桥遗址。9月16日,文物部门开始对该桥及其西侧河道进行了发掘,古桥板、涵洞、河道驳岸等遗迹逐一重现。
史料记载,恭俭胡同原名是“内宫监胡同”,内宫监是明代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民国后,胡同去“内”,谐音改为“恭俭”,取温良恭俭让的意思。如今,在胡同南侧找到的古桥呈南北向,栏板已经无存,桥面条石错缝平砌。
去年年底,发掘面积达到305平方米,古桥样貌基本摸清,虽然叫西板桥,但却是一座拱桥——实际边长6.5米,桥洞为净跨2米的券洞,高1.7米,水流从西北方折向东穿洞而过。恭俭胡同在桥的西侧,打破河道。
一段长29米、宽4.15米的古河道也被找到了,其西面隔墙与北海公园濠濮间东南闸相连。经过考古发掘,文物部门介绍,这段河道原为条石驳岸,宽0.9米,残高1.8米至2米。上个世纪70年代,河道被填埋,顺河道放置水泥污水管,上面还开有一口垂直的污水井。如今,驳岸条石多处被拆除挪作他用,缺损处以虎皮石弥补。
文物部门介绍,西板桥是明代内金水河,北段上的一座小桥,位于宫城西北方,河水经过该桥后南折最终进入宫城筒子河。此次小桥出土,成为研究明代故宫用水的实物资料。
类似配合工程出现的“老北京故事”几乎成为去年文物考古重头戏。市文物研究所围绕城市副,、新机场、世园会、,等基本建设项目开展考古调查和勘探201项,考古发掘70项,发掘面积8.2万平方米。相对而言,本市开展的主动性考古发掘仅8项,发掘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汉代路县故城、圆明园等重要遗址的揭秘。
其他亮点
1.新机场考古发现清代家族墓
大兴区榆垡镇东庄营村东的新机场南航基地机务维修设施项目中,228座清代墓葬被发现。这些墓葬均为竖穴土圹木棺墓,分单人葬、双人合葬、多人合葬及迁葬墓四种埋葬形式。随葬器物有陶罐、釉陶罐、瓷罐、瓷碗及簪、镯、指环等。
考古工作者介绍,这里墓葬分布密集,从埋葬形式和排列方式来看,该批墓葬可能属于家族墓葬。该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北京地区清代墓葬的形制特点、丧葬习俗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2. 世园会工地发现魏晋家族墓
配合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建设,考古工作者发掘西汉至清代墓葬1146座,出土金、银、铜、陶、瓷等各类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两处保存较为完整的魏晋时期家族墓,形制和规模在北京考古史上罕见。墓葬中出土了“太康六年”“上谷”“阿秋侯君”等字样的铭文砖,以及银质龟钮“偏将军印章”等珍贵文物。
文物部门介绍,该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既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带,又处于长城文化带和永定河文化带的结合地带,为研究历史上北京地区民族交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