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滑民间有高手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昨天上午,第四届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第三届大众冰雪北京公开赛启动仪式在颐和园昆明湖举行。本届赛事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体育总会承办。在活动现场,组织者向市民发放冬奥知识宣传手册5000册,发放冰上体验券1200张。在未来一个月时间里,北京将举办多项冰雪比赛和推广活动。京城的冰雪运动爱好者们在这个冬天,根本“闲”不下来。
让更多市民有机会上冰上雪
据了解,北京市体育总会为落实相关主管部门对于推进冰雪运动的意见,携手冰雪体育社团从2016年开始举办大众冰雪北京公开赛,到今年已是第三届。相比过去两年的比赛,今年的公开赛时间更长,项目更多。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杨海滨说:“这次大众冰雪公开赛的举办,充分发挥了体育社团的专业人才优势,为不了解冰雪运动的市民普及冬奥项目,让从没有上过冰雪的市民接触冰雪运动,给市民上冰上雪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据北京市体育总会秘书长王品熙介绍,本次公开赛在未来一个月的时间里,将携手京城5个专业冰雪体育社团,举办多项比赛和4场冰雪推广活动,其中包括高山滑雪、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速滑马拉松、冰球等群众性比赛。同时,为传承民族体育,在此期间还增加了冰嬉、冰蹴球等项目的交流展示和互动教学活动。
为了方便市民积极参加大众冰雪北京公开赛,北京市体育总会和各区体育总会在其官方网站都会对项目的设置以及具体的报名要求做出说明,冰雪运动爱好者和普通市民都可以登录报名参赛。
比赛式活动更吸引眼球
作为主管群众体育的副局长,杨海滨在昨天的活动现场不仅认真观看了每个项目的表演,还和小运动员们聊了起来。对于在颐和园昆明湖上举行这样的活动,杨海滨认为确实有着特殊的含义。他说:“其实现在北京市民来到公园已经不再局限于观赏风景,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已经是冰雪北京公开赛启动仪式连续第二年在昆明湖上举办了,希望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大家能够充分享受体育文化和冰雪文化的乐趣。”
既然号召市民参与冰雪运动,那么为何把这样的活动设以“比赛”的形式?对于这样的问题,杨海滨也给出了解释:“其实把活动冠以比赛的称谓也是为提升大家的热情,很多时候,简单的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百姓们对于运动快乐的追求,当大家参加比赛性质的活动时,更能调动积极性,也更能提升活动的影响力。”
去年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吸引了400多万名市民走出家门,来到冰场雪场。而作为冰雪季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北京公开赛也成为深受普通市民喜爱的活动。由于目前各项赛事和活动正在进行当中,今年这一数字到底能达到多少还是未知数,不过杨海滨表示,不能只关注数字的多少,还是要真正做好赛事服务和推广,让冰雪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和接受。
家长、孩子共同感受冰雪文化
尽管昨天上午寒风凛凛,但还是有数十位来自北京几家冰球俱乐部的小球员们兴致颇高地在昆明湖的冰面上进行冰球比赛。据了解,这些小球员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各自俱乐部的主力,能在周末前来参加这样一个比赛,大家都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本次大众冰雪北京公开赛,号召更多的人走出家门体验冰雪运动。
今年9岁的褚正元目前在金色摇篮学校上学,他打冰球已经有两年的时间。在被问到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项目时,他说:“我是受学校一个大哥哥的影响开始练冰球的,这个项目中的对抗是我非常喜欢的。”而在谈到未来的目标时,这位精气神十足的小球员表示,会一直练下去,将来希望能为国效力,有机会还会出国打球。
其实除了来参加比赛的孩子之外,他们的家长也被冰雪文化所吸引。张女士是带着儿子前来参加启动仪式的,在活动现场,她对冰蹴球项目特别感兴趣,迫不及待地去体验了一阵。“其实陪着孩子一起来参加活动,对于家长来说也是深入了解冰雪项目的重要方式,除了孩子参加的冰球运动,冰雪还有很多项目,我们也是逐渐开阔眼界,加深了对于冰雪运动的认识。”她说。
速滑比赛首打动作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届大众冰雪北京公开赛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中,主办方创新性地使用了双计分系统,即每名参赛选手除了有最终的速度成绩排名以外,裁判员还会根据选手在比赛时的起跑、弯道技术、冲刺等三方面进行技术动作打分,并进行排名,技术动作出色的选手同样可以获得奖牌。
据悉,此次采取双记分系统,主要是因为参加本届比赛的大多是青少年选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选手是通过“轮转冰”进入到短道速滑项目上来的。因此,培养孩子们正确、规范的技术动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王品熙表示,对于项目来说,规范的技术动作不仅有利于选手在比赛时取得优异成绩,同时还能减少因动作不标准而造成的运动伤害,延长选手的运动周期。而且,通过技术动作的评定,也能及时发现青少年选手在动作上的问题,并有效地进行纠正。
此外,为了更好地评定参赛选手的技术动作,主办方此次还特邀原国家队教练员、资深专业裁判以及经验丰富的一线教练等,组成技术动作裁判评定组参与打分。这种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做法,无疑会为培养冬季运动项目优秀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本报记者 张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