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2日,又一个晴朗的冬日,国家大剧院内却春意盎然热闹非凡。对于长安街畔的这个“水上明珠”而言,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国家大剧院迎来了建院十周年,以“不忘初心”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艺术节”盛大开启,七千余名观众走进大剧院,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
“公众开放日艺术节”像一卷精彩画卷,展开了国家大剧院十周年的“成绩单”。十年来,她举办演出、制作剧目、普及艺术,从零起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十年来,她以独具特色的运作模式和发展理念,在世界艺术版图上破浪航行,传扬中国故事;十年来,这艘艺术航母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注入蓬勃的文化能量,成为一张亮闪闪的“金名片”。
七千观众徜徉艺术海洋
“这是阎维文!那边是多明戈!还有阿巴多!”“公众开放日艺术节”上,走进大剧院北水下廊道,近百块彩色垂幔打造的“时光通道”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垂幔上记载的是大剧院运营十年来的“大事记”精选,也勾起了观众们观看演出的回忆。一时间,水下廊道热闹非凡。
“神圣的自由、谁敢来侵犯?神圣的土地、谁敢来损害!”上午九点,一曲浑厚有力的歌声传遍了整个公共空间,公众开放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演员们身穿红军军装,演唱着这段选自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的旋律。在歌声的指引下,不少观众走进歌剧院,观看歌剧电影《长征》片段。
各个剧场中,不同门类的演出与沙龙百花齐放。花团锦簇的音乐厅传来了《春节序曲》轻快热情的声音,在指挥家谭利华的执棒下,古今中外的经典曲目荟萃一堂。新闻发布厅中,白岩松与观众一起细数歌剧情怀。艺术资料,里,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艺术指导、,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将自己定制的一把宝剑赠予大剧院,以纪念“十年磨一剑”的重要时刻。西餐厅内, 举办了“院藏与记忆” 两套影像合辑的艺术家签名见面会活动。
同一时间,公共空间中歌声、乐声、舞影此起彼伏。大剧院高高的穹顶下,时而有青年室内乐合唱团带来的艺术歌曲,时而传来民乐小合奏清脆爽朗的曲调,北玻璃幕墙下、南玻璃幕墙下、西咖啡厅前的小舞台上都有演出上演。观众中有背着双肩包的学生,有披着披肩与“阿依达”大船合影的阿姨,还有花白头发的爷爷奶奶,一步一惊喜,与剧中人的不期而遇,悠扬的歌声忽然就在耳畔响起……这不正是离艺术最亲近的方式吗?
特别音乐会彰显向心力
热闹了一整个白天的大剧院,晚上依旧人声鼎沸。音乐厅中,一场特别策划的“国家大剧院建院十周年音乐会”温馨上演。十年前的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正式运营,十年后的这,,大剧院显现出它非凡的向心力,一场汇聚无数“大咖”艺术家的音乐会正式上演。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表示:“大剧院能有今天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离不开党,、国务院的亲切关怀,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指导支持,也离不开艺术家的热情参与和广大观众的深情厚爱。实话实说,这份光荣也离不开大剧院2000多名员工夜以继日的奉献拼搏。我们为此感到自豪,同时也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能够有幸成为大剧院十载辉煌的参与者、见证者。”
演出前的音乐厅可谓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大提琴演奏家王健、钢琴家郎朗,还有民乐演奏家宋飞与章红艳。歌唱家中,廖昌永、戴玉强、魏松、孙秀苇、张立萍等蜚声海内外的“大咖”,艺术家们欢聚一堂,热情地打着招呼,来参加 “老朋友”的聚会。
为了这场音乐会,还有一位专门从美国赶来的指挥家——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桂冠指挥陈佐湟。作为国家大剧院前任音乐艺术总监,他于2017年1月卸任,,指挥家吕嘉接任。再一次站上这个舞台,陈佐湟心潮澎湃,携管弦乐团带来一首《狂欢节序曲》。随后,廖昌永、阎维文等歌唱家先后登台,演唱了《爱之甘醇》《长征》等国家大剧院自制、原创歌剧中的经典唱段。
正曲结束,观众们内心依旧激动,没想到随后还有更大的“彩蛋”。只见国家大剧院“,”陈平走上指挥台,轻扬手中的指挥棒,《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歌剧《长征》选段“我们终将得胜利”的音乐声传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带来一场,的加演。
“十年来,国家大剧院组织了8700余场演出,十年来,这却是我第一次登上舞台,代表国家大剧院2000名员工和艺术家指挥一次。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当一名艺术家太不简单,需要智慧、需要才华、还需要体力。,加演这首歌剧《长征》选段“我们终将得胜利”,也寓意国家大剧院将伴随着国家的发展步伐,,比,更宏伟。大剧院要做成百年剧院,一步步走向胜利,,比,更好!”从幕后走到台前,陈平院长非常激动,赢得了潮水般的掌声。,,全体演员共同登台一同唱响《歌唱祖国》,激昂动情的旋律中,欢呼声、喝彩声响彻云霄,铭记这个美好的夜晚。
艺术航母十年破浪前行
“公众开放日艺术节”像一方精彩的画卷,将国家大剧院十年历程徐徐展开。国家大剧院坐落在首都的心脏地带,如同一颗璀璨明珠,从2007年开幕之初背负巨大压力,到2017年昂首挺胸成为中国骄傲,国家大剧院用一组组数据和事例,述说着自己的“奇迹”。
十年来,这个年轻的艺术机构已进行商业演出8700余场,售票930余万张,平均销售率超过82%;艺术创作生产方面,共制作包括歌剧、话剧、京剧、舞剧等表演形式的剧目76部,其中原创剧目25部;艺术普及教育方面,共举办公益性演出5606场,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近5000场,近1900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国家大剧院;中外艺术交流方面,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以及名家大师接踵而来,先后有800多家中外艺术院团登上大剧院的舞台。
作为国家表演艺术的,,,国家大剧院始终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十年后的今天,这艘巨大的艺术航母成为了全球规模极大、现代化程度极高、艺术生产非常活跃的表演艺术,,和世界表演艺术领域的重要“一极”。“中国国家大剧院用几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歌剧院几十年的历程。”意大利歌剧杂志这样评价。
剧院“中国方案”指引航行方向
国家大剧院建院之始,就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舒舒服服走传统地依靠国家的老路,一种是创新体制机制,大胆尝试新的运作模式。在当时,如果按照一般剧场的方式经营,大剧院一年场租只能收入5000万元左右,即使加上政府1.2亿元的财政补贴,也难以平衡1.8亿元的刚性开支,更别说有开展艺术生产和普及推广的资金了。
因此,剧院业态定位至关重要。剧场主要经营场地,获取场租;剧院以经营节目为主,获取的是票房,而大剧院需要更完善的经营模式来带动相关艺术资源运转起来。大剧院清楚地给自己定位:国家大剧院不是剧场,也超越剧院形态,而是集演出经营、剧目制作、艺术普及教育、艺术交流、,经营和创意产品开发于一身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国家表演艺术,。
在确立“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的同时,大剧院按照事业单位管理、企业化运营的体制模式,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国家大剧院模式”,即以节目演出、剧目制作、艺术普及为核心业务,以传播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为重要手段,以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高技术保障为强力支撑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既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接轨,既符合艺术规律又顺应市场需求。
,作家王蒙表示:“‘国家大剧院模式’不仅是一套成功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剧院管理模式,更是向世界表演艺术领域提出的相当完整的剧院运营管理的‘中国方案’”。
匠心磨砺打造时代精品
近日,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在大剧院开幕十周年之际再度热演,从启动策划到最终首演,歌剧《长征》共历时四年,台前幕后450人……事实上,大剧院对艺术创作,都秉持着这样精益求精的认真劲儿。“讲品质、讲格调、讲责任”,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能够穿透时间的艺术作品被一部部搬上舞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自开幕起,大剧院就明确了以人民为,的创作导向,秉承“为谁制作,给谁看”的创作理念,抓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方向不偏不离。在创作题材上,大剧院一手抓中国原创,一手抓世界经典,不断探索着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元化,不断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大剧院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文化需求心心相印,密集推出了近50部自制剧目,其中一部部“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原创中国作品更是广受好评,与歌剧《长征》一同被称之为“红军三部曲”的《方志敏》《金沙江畔》均反响热烈且一票难求。
高雅艺术浸润文化之都
“一个城市的市民,如果把文化当’日子’过,而不是当‘节’过,那么,这个城市就可以称之为文化之都。一个剧院如果能让人们享受艺术、让艺术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那么这个剧院就可以称之为大众心目中的艺术,。”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有感而发。
十年来,国家大剧院不忘初心,坚持艺术反哺大众,不仅打造出诸如“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一系列有创意、有水准、有影响的艺术普及活动品牌。每年五月音乐节、舞蹈节、歌剧节举办期间,大剧院都会策划一系列的“走出去”活动,许许多多名团与名家在这座城市中留下了艺术的印记,高雅艺术覆盖了城市的每个角落。
与此同时,大剧院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创新艺术普及形式,拓宽艺术普及群体,将高雅艺术送入了寻常百姓家,让高雅艺术流淌在首都北京的血脉里,让人民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
放眼世界增强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的交流方式。”作为中外交流的巨大平台和国家文化名片,十年来,国家大剧院以高度的国家意识、首善意识踊跃参与各类重大演出活动保障任务,不遗余力、不计得失,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让世界铭记。国家大剧院按照,部署,在中筹委、外交部的统筹调度、文化部的大力支持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各参演保障部门紧密配合、攻坚克难,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台精美的,级盛宴。这一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还再次赴美巡演,在西方音乐重镇的主流音乐厅,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风采和气派。
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未来,国家大剧院将继续制作推出《天路》《成吉思汗》《抉择》等一批展现中国精神、北京文化题材的原创作品,争取到2020年底,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达到106部。2018年,坐落于北京通州的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也将建设落成并投入使用,为通州文化发展、首都文化建设乃至全国文艺繁荣贡献新的力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立足建设伟大祖国首都、大国首都和强国首都,国家大剧院将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促进首都全国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而继续努力奋斗。
■ 链接
数说国家大剧院这十年
商业演出8722场,售票930余万张,年平均销售率82.9%。
参演院团累计819支。其中国内院团365支(含港澳台),国外院团454支。
制作剧目共76部,其中原创剧目25部。各艺术门类中,歌剧58部、话剧11部、京剧5部、舞剧1部、音乐戏剧1部。
制作剧目共演出1254场,其中原创剧目669场。院内演出1101场,院外巡演153场。
驻院团体共4支: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歌剧演员队、戏剧演员队。
十年平均票价300元/张。2017年平均票价261元/张,比2008年平均票价375元/张降低30.4%。
注册购票会员25万人,其中等级会员约6万人。
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共5606场,观众共254.7万人次。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共4993场,观众共189.7万人次。近1900万观众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享受大剧院。
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国外艺术机构共30家。目前与22家保持协议关系。建立艺术交流关系的驻华,共132家,合作举办“世界音乐博览”活动108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艺术机构共418家。
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驻院团体赴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澳洲的18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演出。
国家大剧院:高雅艺术的引领者与推广者
周海宏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之后,精神需求就会随之成为刚性需求。高雅艺术之所以高雅,就在于,它不仅能给予人们感官享受,更能带来精神层面的愉悦、心灵的震撼、文化的启迪、灵魂的升华。高雅艺术是提升人们“审美心智”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审美心智”是我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表明与审美活动相关的“心智水平”,正如人的理性思维存在着“心智水平”一样,人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思维能力的“心智水平”问题。一个国家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国民“审美心智”水平的影响。提升国民“审美心智”,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推广高雅艺术的现实意义所在。
剧院是人类感性文明的产物,既是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文化生活水平的标志,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民“审美心智”的发展。国家大剧院十年来做的最不容易的一件事,就是始终以高品质、高水准的高雅艺术引领国民的审美趣味,提升受众的“审美心智”。由于国家大剧院的平台与影响力,,的名家名团纷纷到访,把中外,的艺术聚集到首都北京,辐射至全国。十年来,北京的文化生活水准因为有了国家大剧院而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正是因为国家大剧院在过去十年间守住了高雅艺术演出的底线,首都市民领略到了高雅艺术的魅力,使北京这座城市渐渐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水平的面貌。十年来,国家大剧院作为,文化机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堪称奇迹的行业成就,这是与其始终秉持科学发展理念,坚守艺术品质,遵循国家文化战略发展要求,把握市场规律,特别是与政治家的眼光与智慧、艺术家的敏锐与品位,企业家的务实与杰出的运营能力分不开的。国家大剧院这艘艺术航母已经成为全国剧院的办院标杆与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坚定了文化产业工作者坚守高雅艺术追求的信心。
多年来,“严肃”“高雅”这些令人敬而远之的字眼,把很多人挡在了高雅艺术的大门之外。在如何既保持艺术水准的标杆,又同时做好普及工作的问题上,国家大剧院很好地完成了这个难题性任务,在敞开高雅艺术之门,大力推广普及高雅艺术,扩大高雅艺术受众群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十年来,我也把自己大多数在北京的音乐普及讲座放在了国家大剧院,吸引了大量我的讲座听众走进大剧院,享受高雅艺术,成为国家大剧院的忠实粉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剧院举行的大量针对孩子的高雅艺术推广活动,为高雅艺术培养了未来的爱好者;还有每年举办的“春华秋实”活动,把中国的高等音乐院校凝聚到大剧院周围,让未来的音乐家在成长阶段与大剧院建立情感纽带;以及种类丰富的艺术进校园活动等等……这些举措都十分具有战略眼光。
很多人误以为高雅音乐之所以小众是因为价格过高,事实并非如此,与吃饭、洗澡、美容、歌星演唱会及体育比赛相比,高雅音乐会的价格问题并不突出。人们不去听高雅音乐的根本原因不是经济问题,而是艺术生活还没有进入市民的刚需。北京市大约有2千多万人口,每人每年听一场音乐会,每天就需要6万多个座位,北京市的文化艺术市场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现有的演出资源难以满足北京市民精神需求。国家大剧院坚持以滴灌式的艺术普及教育,在将高雅艺术逐渐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方面功不可没。
国家大剧院是首都建筑,,更是文化,,它的存在,引领着北京逐渐成为一座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之城。如今,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高品质演出令人目不暇接,带给人们极大的艺术满足感和幸福感。十年来,国家大剧院作为艺术旗帜、文化标杆,既是有凝聚力的艺术吸铁石,更是有辐射力的艺术能量场,将世界各地的优秀演出吸引到北京,将艺术与文化能量辐射至全国。
祝愿国家大剧院越办越好。
(作者为,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