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使用率一年翻番

时间:2017-12-20 10:20:50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运营即将届满一年的房山区文化活动,,如今成了京城西南角的“香饽饽”,不仅开设的十多个艺术课程总在一两小时内就被抢订一空,就连随儿女迁居到丰台、西城的老街坊们也时常结伴回来听一晌午课。

  坐落于房山区长阳镇的这处公共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如此大体量一度引得外界担忧人气可能不高,毕竟远在五环外的郊区曾被视作文化消费的低洼地带。谁曾想,短短一年它就彻底火起来了。红红火火背后是文化,找到了盘活公共资源的一把“密钥”——他们通过创新运营机制,实现与优质社会艺培机构置换资源,即免费向对方提供授课场所,由对方提供师资,再以低于市场价的收费标准为当地居民提供艺术培训。如此一来,不仅课程类型更为多样,而且场馆使用率也由,初不足两成提升到如今接近半数。

  数字变化带来的,是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杨俊文退休前是房山区送变电工人,周围人根本不知道她心底一直藏着颗文艺的心,老人特别喜欢诗词、国学方面的内容。“今年一月文化,开业,我就想着报名去学习,可名额太少一直没排上。”好在之后开设的艺术学堂数量由每周一次增加到两次,她才如愿得偿。“我们班上有位70多岁的老汉,虽然半身不遂也来听课。”杨俊文笑言,自己的新年愿望是“这个班可千万别停办了”。

  “我们不仅不会停办,来年还会开设更多类型的艺术课程。”房山区文化活动,主任李清梅给学员们吃了颗定心丸。对于运营之初推出班级数量有限,她也道出无奈——整个文化,配备的专业教师一共只有十名,其中还包括一些上了岁数临近退休的人员,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馆内22间培训教室都得到利用。为了尽可能减少各类设施齐全的教室闲置,他们想到引入品牌“外援”,不仅实现投放更多公共文化服务,还要让郊区百姓享受到与城区同样的艺术教育。,终,一家名为“艺嘉仁”的艺术培训机构参与进来。总部设在海淀的这家机构在这个行业已经营十多年,进入房山布局也有5年。

  从单一的公管公办到汇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创建,房山区文化,的创新之举无疑带有“吃螃蟹”性质。其给出的具体做法是:不对外出租场地,而是经过专业机构测算这些场地的使用价值,得出置换总费用为55万元,在扣除5万元评估费后,余下的50万元就可以拿来购买社会机构提供的文化服务。换言之,参与合作的“艺嘉仁”需要提供价值50万元的文化服务,其中包括免费提供的师资,以及低于市场价的相关收费。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并不过手资金,而是成立了对应的独立账户与对方对接,规避了现行政策的“雷区”。

  创新的体制以其灵活性很快收获学员好评。54岁的杨淑芹嗓音条件不算好,可到这里经过专业教师辅导几次后,水平提高特别快,如今已是所居住社区的声乐骨干。“虽说现在开课班级多了,可听课名额两小时内准保被抢空。”她说自己已和闺女商量好了,今后可能没法给他们带孩子,“我不想耽搁了我的爱好。”而从银行内退的梁淑敏如今也收获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前些年她的闲暇时光主要花在旅游和打麻将上面,如今她从零开始学起了古筝、素描,还把以前一块儿玩麻将的同伴也领进了培训班,“半年已经带来5人了。”

  眼见这里的人气越来越高,“艺嘉仁”公司负责人穆秀芳也是喜上眉梢。“虽说头一年往里面贴补了不少钱,可我们看好这边的市场和文化,这个平台。”她说,文化行业不同于寻常商业,需要慢慢养,他们有信心在这里开辟一番新天地。

  文化,也有自己的长远打算。据了解,今后在馆职员的角色定位将由业务执行向人员管理转变,即从具体安排教案、进教室讲课,到组织社会优质资源参与进来。而且,在此基础上还会组建艺术沙龙,从学员中选拔一批尖子生,招募专家志愿者为他们提供更高水平的指导,既满足他们不断提升的文化需求,也为各级群众汇演积聚文艺骨干。

  据了解,作为本市第一家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功能三位一体的大型文化活动综合体,目前注册参与艺术培训的学员已超过两万人,全年接待人次接近百万。“它让我们确信远郊地区同样拥有强劲的文化需求。”在文化学者张瑞平看来,公共文化资源投入使用只是开端,如何把投资不菲的设施用足、用好,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