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华人华侨>正文

I Do基金会成功打造创新“公益艺术”生态链

时间:2019-09-23 12:06:03    来源:齐鲁在线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北京2019年9月23日 /美通社/ -- 在公益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公益不再仅仅只是简单地物质上的资助,它的内核也在向新的领域不断延伸。如何将“输血”的方式转换成“造血”的机制,成为当下及未来公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方向。2019年9月,由I Do基金会发起的一年一度的爱心西藏行 -- “用艺术点亮梦想”公益艺术项目圆满收官,以艺术支教为起点,真正打通“公益”和“艺术”的壁垒,将专业的艺术创作活动带入公益领域,走出了一条完整的公益输血、造血、回血可持续循环发展道路。

  第十二届爱心西藏行“用艺术点亮梦想”公益艺术项目圆满收官

  艺术点亮了困境中的梦想

  本次爱心西藏行,I Do基金会邀请了张永旭、尤勇、陈彧凡、陈彧君、肖江、王波等六位国内知名艺术家来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为60多名听障儿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课程,孩子们的创作涵盖了油画、水彩、拼贴等形式,完成了超过100多件艺术作品,充分展示了孩子们艺术天赋和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这样“浸泡式”的支教活动,让这些特殊儿童有了近距离深入地接触艺术教育的机会,更加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点燃了孩子们深藏心底的艺术梦想。每个孩子都有他独有的艺术思考和理解,张永旭老师一堂色彩课讲完,孩子们的创作立刻就看到了效果,有的画出了在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中收获的金黄色,那是孩子心中家乡的秋天;有的画出了白雪覆盖高山之下高原之上温暖的小屋,那是孩子心中温暖的家;有的画出了夜空下家乡的湖泊和房子的倒影,有的画出了梦幻的紫色宇宙太空……还有自闭症的儿童在学习了十五分钟色彩课后,绘出了暖暖的彩虹和冷冷的彩虹,这个女孩子每天都要跑到张永旭老师的班级里来跟他握一下手,微笑一下,再转身离开。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无上的艺术天赋,等待被开发被点燃,艺术家们总是忍不住惊叹,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可爱,这样有才,他们怎么可以就过这样的人生了,他们应该拥有更好的人生。

  艺术家们教授孩子们进行艺术创作

  在如何用艺术点亮孩子们梦想的这条道路上,I Do基金会做了很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2008年来自西藏海拔,的措勤小学的一封求助信开始,I Do基金会便开始了每年爱心西藏行活动。从艺术大篷车、艺术教室、艺术课堂、艺术盒子到艺术支教、艺术展览,再到公益艺术IP活化应用研发及推动公众消费支持等等,I Do基金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年4月,沈敬东、范学宜、高孝午和刘子宁四位国内知名的艺术家先行跟随I Do基金会到西藏拉萨特殊儿童学校进行艺术支教,帮助四十多名聋哑儿童亲历艺术的魔幻力量,在没有语言交流的情况下,艺术创作是,的表达方式,孩子们和老师们一起通过课堂和写生等形式共同创作了上百幅艺术作品,艺术家常常被震憾和感动得落泪,身处困境中的孩子们也变得更加阳光、乐观、充满创造力。这一切,才让I Do基金会“艺术点亮梦想”项目有了真正可靠的基础。

  这些年,I Do基金会从艺术启蒙、艺术理念认知、思想眼界开拓等方面对孩子们进行全方位艺术帮扶。三年里,投入大量资源,以艺术启蒙教育为主线,以走进去的“艺术支教”、请出来的“艺术培训”为执行手段,提升孩子们的美育素养及技能,拓展视野,激发梦想种子,促进困境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支持有艺术天分的“未来艺术家”,勇敢追求艺术梦想。如今,经过艺术家和孩子们3年的努力和积累,已经有近400幅优秀艺术作品产生,以及上百位身具天赋充满艺术追求的孩子。

  让孩子的梦想被世界看到

  这些藏区特殊孩子的艺术梦想,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本次“用艺术点亮梦想”公益活动凝结了众多跨界行业资源,吸引了汇集艺术界、企业界、娱乐界、媒体界等多方社会力量的热情支持,共同为这群孩子们的艺术梦想发声,同时也推动了I Do基金会公益艺术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本次爱心西藏行活动,I Do基金会得到当代唐人艺术,、画廊周北京、青年艺术100等艺术机 构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宝沃汽车、扉旅、茧迹原创礼服定制、雨中情伞业、青蛙城等企业的爱心贡献。

  爱心大使为孩子们发起“爱的应援”

  在公众媒体上,我们也看到众多明星和企业品牌也发起了一场“爱的应援”。张静初、郭晓东&程莉莎、林一、张新成、胡冰卿、邢菲、施展、陶昕然、黄子弘凡、陆宇鹏、师铭泽、区天瑞、姚博岚、邓典、代文雯、路晨、任运杰、柏辰、陈品延等近二十位明星以及光明网、中国慈善联合会、锦江之星APP、首旅如家、乐友孕婴童、贝蒂、张小盒等二十多家企业、机构纷纷发声,鼓励藏区特殊孩子勇敢追梦,相信即使是1%的梦想,也会被100%地被看到。

  致力打造公益艺术生态闭环

  一个公益项目的成功与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项目在设立之初不仅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和思考,中间更重要是实践和不断完善。I Do基金会的公益艺术项目,其实也经历很长时间的实践演变,最初是“带入式”的艺术课堂,参与的人群从普通艺术工作者、明星、志愿者等,到后来的“浸透式”艺术支教,参与的人群提高到真正的专业艺术家。后者之所以成功,也并不仅仅是因为后者单独存在,更重要的是I Do基金会的创始人李厚霖先生依托其庞大的商业帝国,为公益艺术铺设了一条道路,比如在798艺术区建立公益艺术空间,进行作品的展览,以及支持众多的艺术家从艺术和商业的延伸发展。同时,也整合其商业平台的设计资源和渠道资源来对公益艺术IP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孵化和销售,让收益回流到基金会,用以支持更多的儿童走上艺术发展的道路。

  在公益这条路上已经探索了十多年的李厚霖先生说:“公益在中国的发展相比西方国家的确落后很多,但是最近这十年,中国公益行业得以快速发展,中国的公益行业发展也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公益1.0时代是授之以鱼,你有什么问题我直接帮你解决;公益2.0时代是授之以渔,我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你自己去解决问题;公益3.0时代是建立一个生态系统,也就是说,鱼有了,捕鱼的工具有了,我们还要建设一个池塘,才能让这个生态循环起来。”

  基于此,“I Do公益艺术”模式的成功便不难理解了,期待在这个创新生态系统下,有更多的艺术天才产生,有更多的梦想被关注、被看到、被实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