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2日电 据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众号报道,当地时间4月6日,伦敦市,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会展,内,响起悠扬的琵琶声。琵琶的演奏者,是捷克青年Gregor Bauer,中文名博智。他因表现出色,在2019年“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英大区的比赛中,获得特等奖,将代表英国赛区,前往中国参加全球复赛及决赛。
从小对中华文化感兴趣
一头标志性的长卷发,充满活力的笑容和友好的眼神,是博智给人的第一印象。
博智是一名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系四年级的学生。他从小对中华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各种和中国有关的活动中,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博智不光中文说得好,他的琵琶演奏,也在才艺展示环节大放异彩。
博智的琵琶老师,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古琴琵琶导师程玉。程老师说,她是在伦敦佛光寺举办的学校丝竹乐队的演奏会上,初次结识博智。
程老师至今记得一段十分有趣的小故事——一次演出,博智在弹琵琶,见到她,博智第一句话就很幽默:“真对不起,老师,我在滥竽充数。”
程老师看着他琵琶上写的字,被逗乐了。那时的博智,不怎么精通琵琶。因为亚非学院没有人会这种乐器,更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指导。因此,他只能自学。博智问程老师:“我可不可以拜您为师?”程老师欣然答应。
从“滥竽充数”到余音绕梁
2018年夏末,在结束了一段繁忙的学习和生活后,博智正式开始拜程老师为师。程老师对他的总体评价是“,的好学生。”
博智从小打下的音乐基础,是他琵琶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之一,他从小学习钢琴,也会吉他和打鼓。本着对这个中国传统乐器的热爱,就算是枯燥无味的基本功练习,他都觉得有滋有味。
博智学习琵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说,之前自学琵琶,走过不少弯路。重新打碎原来的认知、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是很痛苦的经历,但重塑自我技艺的过程,让他特别开心。因为他清楚自己正往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走,每天和琵琶的磨合中,都有新进步、新收获。
程老师也表示,像博智那样完全沉浸在琵琶学习、并且有如此悟性的学生,还真不多,所以,他可以长时间把轮指、弹挑等基本功,练得很扎实。
一般情况下,轮指得练一年以上,才能轮得起来。但博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轮得有模有样。正因为有过硬的基本功,即使是参加“汉语桥”《金蛇狂舞》这种四级的曲子,博智也可以得心应手地驾驭。
参加“汉语桥”比赛
临比赛前一个月,博智才告诉程老师,他要参加“汉语桥”的比赛。
当时,他有些羞涩地说:“程老师,对不起,我知道我的程度很低,也许达不到您的要求,但我还是想试着在才艺展示环节,表演一首琵琶曲。”
程老师说,“你该早点告诉我,好帮你准备。”
在紧锣密鼓的赛前生活中,博智总要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练琵琶,《金蛇狂舞》这首曲子的扫弦特别快,他着实费了不少功夫。那时,他还要参加学校的考试,练习中文准备比赛,用他的话说,是“空中飞人”的状态。
博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于琵琶演奏,他一直在追求一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境界。
比赛结束,博智还把录音发给程老师,说:“对不起老师,我认为我没有平时练习发挥得好。”程老师说,博智是一名特别谦虚的学生,其实,他的表现很优秀,只是有些紧张而已。
博智表示,除了他的母语捷克语、德语和中文,他还会法语和英语。
指导老师教出好几届汉语桥,
实际上,不光是博智,亚非学院古代和现代汉语专业的同学们,都身怀“十八般武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庞朝霞教授,是他们的指导老师,她教出了好几届汉语桥的,学生。
提起教学的心得体会,庞老师说,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参赛目的是为了提高汉语、了解文化,这件事特别重要。
提起自己的学生,庞老师打心眼里为他们骄傲,庞老师也因为她的言传身教,获得了“最佳指导老师”奖项。
英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驻英,代表陈同度,也讲述了他对博智的印象。陈同度认为,博智能在众多比赛者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中国的关注,以及对中国的感情,都很深。
陈同度讲述了一段他印象中的博智,在他的记忆中,博智每到中国都异常兴奋,他特别喜爱拍摄中国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景色,总是拿着相机和摄影机拍来拍去。
这种对中国的浓厚兴趣与学习汉语的热情,用陈先生的话来说,是“一脉相承的”,也对博智的汉语学习有很大帮助。博智课余时间也在《中国时间》节目组工作,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他有很多机会,探索中英在不同产业的合作。
以后要到中国发展
当被问到学习中文,的难点是什么时,博智不假思索地说:“学会之后,不经常使用中文,就太容易忘记了。所以,我需要一个语言环境,很想早点回到中国。”博智曾在中国交流学习,也时常怀念起中国的朋友们,那段经历是他人生最难忘、最宝贵的回忆。
博智又讲到他在中国的生活:“中国发展的速度太快了,我觉得每次去,都有新印象,我已经等不及要回去了。中国朋友也特别热情,想早点再见到他们。”
当被问到以后打算在哪里发展时,博智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中国!”。
他还兴高采烈地说起了未来的规划,大学毕业后,他打算和同学一起去北京大学学习国际关系,“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