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BIRTV 2019主题报告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举行,作为中国广播电视行业主管部门发布,行业方针政策的平台,也是主流媒体介绍先进成果的平台,今年的BIRTV主题报告会与广东省4K产业发展论坛合并举办,足可见4K超高清产业的战略地位。包括央视、广东台、4K花园在内的4K产业主要推动者们都在会上分享了近期取得的成果和示范经验。
4K花园 BIRTV 7号馆 7105展位
(备注:4K花园本次在展会展示了超高清制作的全流程以及结合5G的场景案例)
事实上,不仅是BIRTV 2019上4K频频露脸,最近一段时间以来,4K都屡上热搜。
先是相关推动政策陆续发布;紧接着广东、北京、上海、安徽、湖南、重庆、四川、青岛等省市纷纷“表态”,全力助推;随后4K相关的行业标准规范接连问世,“白皮书”发布,超高清视频云平台启动,超高清影像作品大奖赛落地,还成立了诸多超高清产业联盟、产业研究院。
这还不是全部。
继广东广播电视台和,广播电视总台的4K频道相继开播后,据规划,到2022年全国各地将有30多个4K超高清频道开播,同时全国各地的IPTV 4K专区正在陆续上线。
前程似锦。但,内容从何而来?
如火如荼的4K产业沃土
目前,国内4K产业建设可谓一片热火朝天。
一方面是政策红利。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总台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其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广播电视总台和有条件的地方电视台开办4K频道,不少于5个省市的有线电视网络和IPTV平台开展4K直播频道传输业务和点播业务,实现超高清节目制作能力超过1万小时/年,4K超高清视频用户数达1亿。
另一方面是终端普及。中国电子商会发布的《2019年1月份-6月份中国彩电消费及下半年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国内彩电消费2200万台,其中4K超高清电视消费占比达70%,预计年底消费占比将超过80%,进入全面普及阶段。
再加上网络的跟进,行业规范标准的陆续发布,掉队的似乎只有内容了。
但表面上看,4K内容掉队并不严重。当前全国各地的IPTV,以及部分有线电视都陆续上线了4K专区,一个粗略的统计,目前国内IPTV、OTT、有线电视各渠道上4K内容的总量已达十几万小时。
但事实上,这其中的真4K内容,即按广电总局推出的50P帧率+HDR标准的4K内容,连10%都不到。在4K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2018年,全国原产的真4K内容大概只有5000小时。这其中广东省以4K花园为代表的4K内容企业共计制作了大约4000小时,占比80%;央视大约制作了800-900小时,而全国各地其他省市的4K内容加起来还不到100小时。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市场上以1080P高清上转换而成的4K内容成为“主流”,而用户很难为其买单。
另一方面,据广东实践经验表明,16Mbps码率是4K的入门级体验,码率达到50Mbps以上,才能有较好的体验。而国内平台4K内容的普遍码率3-7Mbps,其中能达到7Mbps的都少之又少。
这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占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伪4K+低码率”内容,难以凸显超高清与高清之间的差异。用户更难为其买单。
而真正的能够吸引用户为之付费的4K内容,离市场需求还相去甚远。
掉队的4K内容,瓶颈如何突破
计算机行业有一个安迪·比尔定律:电脑每一次硬件升级带来的好处,总是很快会被软件消耗掉。也就是说,电脑软件可以很快的针对新硬件进行快速升级,充分挖掘出新硬件的潜能。
但在超高清视频行业,这个定律并不成立。硬件可以跑步前进,但至关重要的内容却在蹒跚前行。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文娱产业寒冬。2018年,文娱产业遭遇滑铁卢。限娱令、限酬令、限娘令加速娱乐圈泡沫破裂,下游日子越发难过,许多文娱公司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还受困于补税自查,资金情况堪忧……许多电视台都难以为继,PGC就更青黄不接。
作为华语地区,的4K内容生产与分发平台,4K花园与数百家内容制作机构深度合作。他免费为一些专业的PGC制作机构提供从前期拍摄到后期DIT的支持,但“倒闭”依然时常发生。尽管支持力度很大,但4K花园只能帮助这些PGC节省成本,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增项,但他们在高清市场的变现都非常困难,生存不易。4K花园董事长吴懿透露,“今年经常更换PGC团队,一波牺牲掉了,一波又上来了,已成为常态。”
其二,制作成本高。不管是硬件层面的4K摄像机、4K转播车,还是拍摄层面的服化道高标准,亦或是制作层面的后期调色、渲染、剪辑系统等,乃至存储以及人工成本,都不可和高清内容同日而语。
算一笔经济账,仅在4K内容的后期制作环节,4K和普通高清内容的成本大约相差一倍;倘若技术较好可以降低成本,和普通高清内容的成本差大约是20%-30%左右。但事实上,想要精益求精就意味着更大的支出。
其三,投入回报不成正比。目前4K内容的实际用户数和播放量较少,广告模式还未建立起来,而付费市场又几乎忽略不计。成本高,收入低,就基本的商业逻辑而言,企业没有大量生产4K内容的原动力。
以4K花园为例,其一年的4K产能大约4000小时,8K产能大约300小时。但这并不是其全部的实力,吴懿说,“市场产能还可以扩张,但是付费市场的增长缓慢,我们不能承受过多的亏损,所以在控制自己的产能。”
由此可见,4K内容产业目前还是在寻找更好的盈利模式,这是4K内容匮乏的核心原因。
4K内容的玩家:大的看不上,小的做不了,假4K大行其道
尽管目前4K内容产业入不敷出,但大势所趋毋庸置疑,所以仍有不少玩家参与其中。可以从这些玩家不同的“出身”,看到其不用的发展路径。
央视是“国家队”,视推动4K产业发展为己任,其开通的4K频道尽管目前仍是3×6小时轮播制,但在规划内,2021年底前还将开通15-16个4K频道。其产出的内容主要是为自有频道造血,不对外分发;
以4K花园为代表的专注于4K内容生产的互联网企业是“先锋军”,既是内容的制作方,也是版权的分发方。拥有完整的4k内容制作能力,并向内容合作伙伴提供从内容采集到制作、从生产到销售、从转码到分发的全面服务。为包括IPTV、OTT在内的整个大屏市场产出内容;
以腾讯视频为代表的视频平台方目前还处于“友情出演”阶段,尽管近期腾讯斥资近亿元购置了一批4K摄录设备,并搭建专业演播室,但4K目前还不是其主要的内容输出方向。一方面在于4K产业目前的池塘太小,巨头们还“看不上”;另一方面在于优爱腾每年在高清市场的亏损额已经不小,更枉论4K带来的高成本。他们的4K内容也主要为自有平台造血,为高净值用户提供VIP服务,头部内容不会向其他渠道分发。
此外,还有一支“非正规军”,他们不生产真4K内容,主要工作是将1080P转换成伪4K,以此快速填补市场空缺。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伪4K内容制约了真4K内容前进的步伐,也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举一个案例:
此前国内某运营商IPTV平台公开招标4K内容,投标者无数。最终的中标者手握1万小时的好莱坞4K内容,令竞争者望其项背。然而当运营商要求其出具广电总局50P帧率+HDR标准的测试片时,他们拿不出来。,导致废标。
这无疑对那些专注于4K内容生产的企业造成了伤害,原本生存已不易,而废标又意味着前期准备竹篮打水一场空,且还失去了一个潜在渠道。但更大的伤害是无数成功上线各平台专区的伪4K内容。他们在挤压真4K内容市场,在提前透支用户对4K内容的信任值,未来用户将更难为其买单。
在行业痛点问题如此突出的情况下,想要4K内容量产任重道远。
事实上,从全球来看,4K内容都未实现高量产。美国和日本真4K内容的产能还未达到每年上万小时,开通的4K频道也大约只有每年500-600小时的更新量。
而国内市场,预计2019年的4K内容产能大约是7000小时左右,主要的产出地区是北京和广东省。目前业界也公认北京和广东将是未来4K内容的两大生产,,北京以央视为代表,在内需和2022年,等推动下会生产大量的4K、8K内容;广东以广东台和4K花园为代表,通过产业链协同生产4K、8K内容,目前全国大约60%的4K相关企业都在广东省。
除此之外,其他省市也会有4K内容输出,但产量一定不大。尽管目前各省市从政策层面都在推动,也下达了不少指标,但实操层面还有诸多坎要迈,毕竟这是笔赔本的买卖。
4K花园董事长吴懿也认为,4K内容一定不会在全国各地普遍开花,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过于乐观的言论。积极性是好的,但还是要根据各地的真实情况来看是否应该把4K产业作为自己的主推方向。
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一定是只有形成集约化生产之后,才可能降低制作成本。北京和广东无疑都已迈向集约化,而其他省市如果一年只做几档4K节目,成本一定是居高不下的。
即便是如4K花园这样已形成集约化生产的企业,拥有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另谋生路才能存活。吴懿说,“单纯指望收费市场这条路,我们早就关门了。”吴懿曾就职于优酷多年,对各种内容变现、渠道变现的手段了如指掌,但他依然走得艰难。为了能够长期作战,4K花园让自身收入趋向多元化,包括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通过服务技能创造的收入来补贴内容生产的成本。近期,甚至在着手将手里的4K内容变成高清,通过拆条上头条,落地电视台等方式回血。
5G打开4K天花板,4K内容盈利模式可期
好在5G即将来临,它在一定程度上将打开4K产业上升的天花板。
一方面会降低成本。8月10日张杰在鸟巢举办的演唱会,由4K花园和日本的某团队负责转播,27个机位拉了1万多米的光纤。如果有5G,就可以规避掉一切冗余的工序。
另一方面能创造新的变现方式。目前4K内容变现艰难,除了常规的版权变现之外,付费市场还太小。4K的标配载体是55吋以上的电视,但电视用户ARPU低,内容付费还在起步阶段,更枉论为清晰度付费。但如果有5G,就可以让4K的载体从大屏转向小屏。
在今天召开的BIRTV主题报告会上,4K花园董事长吴懿发布了一个黑科技。
我们都知道,照片是可以随意放大看细节的,但视频不行。而4K花园研发的这项新技术可以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随意放大看细节。未来依托于5G,可以将其广泛应用到视频领域,尤其是体育头部内容、演唱会直播等,在观看的同时可直接放大看细节。这无疑将拉动付费市场,尤其是年轻群体。毕竟,单纯靠电视变现是一条漫漫长路,年轻群体已经号称不看电视了,他们不看电视,自然不关心4K、8K,而这一抛弃电视的群体恰恰才是高ARPU人群。
基于这项技术,4K花园正在和电信运营商广泛对接,也将和手机厂商展开合作。这些4K内容将达到50-100Mbps码率,以100Mbps码率为例,意味着放大后每一帧的画面都能有2Mbps,非常清晰。
这无疑为4K内容变现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打破了只能在大尺寸电视上创造价值的惯性思维,将手机也开辟为变现渠道之一。不仅为5G网络新增了用武之地,也有助于推动5G手机的销售,毕竟1080P 的视频4G手机就能观看。
据吴懿透露,该技术在1年内将正式上线,5G手机都将拥有该功能,而4K花园将通过捆绑运营商5G的用户基础套餐包获利。这对于辛苦耕耘真4K内容市场的4K花园而言是一大机会,因为技术并不是门槛,内容才是。4K花园已积累超1万小时的4K内容,2019年的产能将达到4000小时,这都为其在5G手机端的变现打下了基础。
当然,除了自力更生之外,4K产业依然需要全产业链的推动。只有从推动行业着手,大家一起给予内容方,的支持,才能有更多内容产业加入其中,才能将蛋糕做大。如果永远只有一汪小池塘,是不值得参与者兴师动众的。
为了推动产业向前,4K花园与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南方超高清转播制作公司,将通过扩展公司旗下转播讯道、后期制作,、4K渲染特效,、4K/8K演播室等设备规模,组建150余人的专业人才梯队,利用4K花园的技术储备、重要项目实战经验储备及,合作伙伴(央视、腾讯)储备,与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合力,打造全国,的高精尖4K/8K转播制作公司,支撑起正在爆发的市场需求。
同时,硬件厂商也在行动,现在广东省已有不少厂商开始投入到4K、8K摄像机的生产中,他们将降低硬件成本,为内容企业减负。而内容企业自身也在通过不断提高转播技术,降低制作成本。随着5G的到来,成本进一步降低后,或将迎来更多玩家。
深挖4K产业的门道,能看到4K内容企业正在进行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这是一场硬仗,和产业链较劲(推动设备中国制造,降低成本),和友商较劲(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失去用户信任),和自己较劲(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和用户较劲(提升用户体验,培养用户付费习惯)……
前路漫漫,但作为其中的先锋军,吴懿对此很乐观,他说:革命终将胜利,4K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