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但养老服务水平未能得到明显提升,养老行业发展与社会物质条件提升的差距不断加大。由此,国家也不断出台各项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作为中国大爱健康产业新城投资运营商,大爱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砥砺八年,,“大爱•书院式养老”模式,构建全龄层、全配套亲情健康社区,针对我国养老服务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颖的解决方案,用实践助推养老产业升级发展。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大爱城控股总裁李大彦先生、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医养结合的专家、国内多家老龄智库的权威专家乌丹星老师接受了北京新闻广播《议政论坛》的专访,与听众朋友们分享大爱城养老产业发展模式与理念。
主持人:今天是“九九重阳节”,“九”在个位数字中是,的数,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常常被赋予“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中国古人认为重阳是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民间在这,有登高祈福的习俗,演变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敬老节。体现的是全社会感恩、敬老的风气。那么今天我们的节目就来一起关注有关养老方面的话题。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如何养老已经成为越来越的家庭和个人都需要考虑的事情。在传统以子女养老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各种专门为老年人所设立的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就应运而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养老机构和社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老人的集中居住导致社区缺乏活力,与社会隔绝,与后代疏离。由此引发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独,而普通的社区又因为缺乏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设计,而给老人的生活带来种种不适。
近年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一些新型的适老社区在国内开始涌现。这些适老社区可以实现职住一体、多代共住、医养结合、持续照料。而适老化社区建设也成为北京市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重要工作之一。那么新型的健康适老型社区有哪些特色和优势?反映了养老服务的哪些新趋势?发展这样的适老社区还需要哪些政策支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今天我们请到了专门研究养老问题的专家,还有健康适老社区行业的先行者一起来共同讨论。我们请到了两位嘉宾,第一位是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医养结合的专家、国内多家老龄智库的权威专家乌丹星老师。第二位嘉宾是来自大爱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总裁李大彦先生。
自2009年以来,李总带领的大爱城积极探索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模式相结合的健康老龄产业发展新路径,致力于打造物质亲情双丰收的新型健康养老模式,让更多家庭拥有情满三代的大爱人生。目前大爱城控股已经在京津冀、长三角、海南、宁波等多地建设了新型亲情健康养老社区。
很高兴和二位在重阳节一起讨论养老、敬老的这样一个话题。那么乌老师我知道您是研究养老产业方面权威的专家,在重阳节前夕国家统计局的北京调查总队有一个关于北京市养老现状需求的调查。其中显示65%左右的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喜欢生活在家里。虽然大多数人觉得在家里养老更舒适一些,但是靠传统的“养儿防老”真的靠得住吗?
乌老师:这个问题100个人有100种答案,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我的答案是:靠得住也靠不住。因为养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经济上是否靠得住?第二,精神是否靠得住?第三,生活照护是否靠得住?
首先,精神层面是,靠得住的,任何社会化的服务都替代不了子女和亲情,所以在这点上“养儿防老”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靠得住。
第二个关于经济,要取决于不同家庭不同情况。现在很多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他能够支付起自己日常生活的需求,那么儿女靠不靠都无所谓。我相信现在很多老人是不靠子女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未来的老人不希望靠子女,也不希望成为子女的负担。
那么第三个关于生活照顾的层面,实事求是讲越来越靠不住。因为年轻人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我们身为子女上面都有父母都知道,所以这个方面确实越来越靠不住。
所以关于这个“养儿防老”靠不靠的住的问题,我认为精神层面永远靠得住,经济方面可靠得住,也靠不住,,未来的老人不要靠子女。而生活照顾层面我认为由于家庭小型化,年轻人的压力也很大,越来越靠不住,越来越依靠社会化的服务。
主持人:不愧是专家,三言两语把这个问题解析得非常清楚。那么说到在家里养老,我们现在还是都讲以居家养老为主,但是怎么来理解这个“居家”?居家养老是不是说简单的待在家里就可以了呢?
乌老师:实际上“居家养老”和我们过去的“家庭养老”的概念是不同的。为什么我们叫“居家养老”不叫“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就是我们所讲的无论是经济、精神还是生活照料上全部都要依靠家庭成员,家庭成员要承担三个方面的责任。但“居家养老”不是。我们对“居家养老”的理解是,老人住在自己的家里,但是生活照顾上的服务还是靠社会化服务来解决。
比如我们的家政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儿女做家政的职责。实际上家政服务是最早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部分,那么现在在家政服务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送餐、上门测量血压、做一些基本的健康检查,还需要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这些是家政服务做不了的。所以家政服务已经开启了居家养老的新模式,但是家政服务无法涵盖居家养老的所有服务。所谓居家养老服务的本质是,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但是服务是有其他人送上门来提供的,这是和家庭养老的区别所在。
主持人:虽然住在家里,但是提供的各项养老服务是社会化的,这是一个大势所趋。说到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现在养老社会化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考虑去养老机构去养老,还有更多元化的养老选择。但是始终存在一种顾虑,有的子女会觉得把父母送到养老机构是不孝的行为。有的老年人觉得去了养老机构后会被一些朋友问:你的儿女干什么去了?怎么把你从家中轰出来了?那么送父母去养老机构真的就是不孝子孙吗?
乌老师:一般来讲提到送老人进养老机构子女都是反对的,觉得不孝。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面子问题,会考虑别人的评价。但事实上如果你真的能够很好地照顾父母的情况下,我当然不认为应该送老人到养老机构。但如果你不能照顾的时候,从子女的角度来讲确实力不从心,应该考虑安排父母到好的养老机构。我们说好的养老机构不一定是最贵的、高端的、豪华的,主要还是要看他的服务。我们现在还是有一些服务非常好的养老机构。所以子女应该考虑给父母做这样的安排,我觉得这是,的孝。
尤其现在有一些养老机构的医疗设施、服务设施、服务品质,以及整个的周围环境都非常适合老人养老,那为什么不呢?所以我认为未来的趋势发展一定是当子女有能力把父母送到高品质的养老机构去养老的时候是,的孝。
主持人:我们看现在针对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还有老年人的需求,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养老机构、老年社区,但真正有意愿选择去养老机构、老年社区的比例并不是太高。那么老年人都有什么顾虑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呢?
乌老师:我觉得顾虑有几个方面。第一,是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或一个陌生居住环境的恐惧。老人心里没有底,自身能力有限,所以他对移居到一个新环境的有心理恐惧和障碍。
第二,是大家对养老机构服务品质的质疑和不信任。我们在社会上形成一批高品质、有品牌的养老机构之前,人们对服务品质提出质疑是很正常的。怕花冤枉钱,怕上当受骗,怕虐待老人。我们是从一个公立、公办养老机构走过来的,过去只有敬老院,大家都经历过那样的场景,所以很恐惧,对整个产业的不信任。我觉得随着产业慢慢发展,高品质的服务越来越多,这种信任建立起来之后就不会有这种恐惧。
主持人:另外还有一点,有些养老机构或养老社区只允许老年人进,老年人一旦进入养老机构或养老社区集中居住,是不是也未必真的符合很多老年人自身的需要?比如老年人总是和老年人、同龄人住在一起,这个社区除了老人之外,就见不到年轻的面孔,听不到年轻的声音,是不是也有对老年人不利的因素?
乌老师:没错,所以现在养老类型分两个。一个是城市,,一个是近郊或郊外。那么城市,虽然是独立的养老机构,但是没有地方去做一个足够大的社区,但是会和周边社区融为一体。如果不是融合,变成一个孤岛,这对老人心理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把一群老年人集中在一个楼里,而不和社会产生交际,这是非常大的误区。在城市,老年人必须交际,他有这个条件。
那么在近郊或远郊就不是做一个养老机构,而是做一个社区。社区里面涵盖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类型,这个社区是全龄层的。实际上全龄中以老人为主这样的社区模式是对的。比如像大爱城这种社区,不是光有老年人进,全家人都可以进。有的子女居住时间较短,多跑一点。相对来说老人比较稳定,年轻人多跑。但是我们将来有幼儿园、学校。一老一小住在社区,年轻人工作和社区之间往返,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模式,而且在这样一个社区里所有的服务设施都很好。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老年人放在一个孤岛当作孤立的人群来看,老年人一定是一个社会动物,一定不能和社会脱离关系,否则他是非常孤独的。所以养老机构无论是哪种模式都必须要和社会保持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不是形成老年人群的孤岛。
主持人:那么正是基于对传统养老机构、老年社区的某些弊端,或是某些问题的认识,近年来在国内外确实涌现出了一些适老型社区,乌老师能否给我们举一些这方面的 案例?
乌老师:我走访过十几个国家去参观和考察他们的养老,其实全世界的模式无非也就几种。第一就是城市,模式。由于物业所限,养老机构只是独立的一栋楼,这种模式是主要解决有刚性需求的老人,比如失能失智、半失能,我们叫护理型的养老机构,这种在城市,比较多。
第二种是美国的模式叫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60多岁后退休了,就把城市,的房子卖掉,住到这种社区里,一直到终老为止。这种模式是持续照料的,从55-65岁开始住,到100岁,所有的阶段都包括了。这是最普遍也是,的模式。
其实中国和国外很多生活方式、文化理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把国外的模式原封不动搬到中国,但是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城市,,在土地所限的情况下,尽,努力去照顾那些失能老人。而在郊外做一些全龄社区,加一部分适老化的改造和设施是比较对的。所以国外模式在中国落地改良转化之后,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小社区、大社区的养老产品,我们现在市场正在做,我相信未来市场也会做的很好。
主持人:说到新型适老型、全龄化的社区,我们国内现在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都开始涌现,比如我们今天请到的大爱城控股总裁李大彦李总,您旗下的大爱城就是这种适老型社区的代表。说到养老,那么老年的生活最怕什么?一些养老社区搬进去,会不会导致和子女之间无法接触,导致儿女无法尽孝呢?那么大爱城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李总:老龄委的领导曾经来到大爱城,说大爱城是一个宜居适老的社区,我觉得这个定位十分准确。我们在养老的实际运营中和老人接触的最多,感受最多的老人生活最怕的是两个。一个是孤独寂寞,一个是生病。
那么孤独寂寞有两种解决方案。如果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就需要我们帮他建立一个社区社群,有更多兴趣爱好相同的老人在一起组成社群,天天在一起玩儿就不孤独不寂寞。
△ 大爱书院舞蹈课实景
主持人:相对可以克服这方面的问题。
李总:是的。还有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个全龄层全配套的亲情健康城呢?就是解决三代同堂的问题。也可以在一个社区里,但是并不一定住在一起。老人住在机构,中年人、小孩住在居家。老人和孩子、儿女可以是一碗热汤的距离。这样既共享天伦之乐,又有各自的生活。
主持人:就是说我们这个社区不仅是针对老年人,实际上是覆盖所有年龄层,一家几代都可以在我们这个社区共同生活。
李总:没错,我们在规划大爱城之初,就和很多的老人做过沟通。就是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除了基础养老服务、健康医疗服务,他还需要亲情,需要文化和精神生活。
主持人:说到在一些老年社区,其实很多老人比较担心这个社区的位置离市,、城区比较远的话,很多服务是否跟得上?比如看病,是否还要跑到很远去看病?我知道咱们京津冀的大爱城位置在香河,香河离北京有一段距离,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听说明年咱们在香河要盖一个医院是吗?
李总: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程度都有各种疾病,这是自然规律。我们解决老人看病的问题是三个路径。第一个,在我们大爱城也好,在大爱书院小镇也好,都会设立健康管理的医疗,。这个我们叫主动医疗,就是老人来了以后我们会针对你的身体情况做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然后根据身体情况,对健康、慢病进行管理。这样通过饮食、文化活动、精神活动、起居安排来让你晚生病、慢生病。
△ 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第二,在香河我们建立了一个10万平米的医院,把北京和老年相关的科室引进来合作,解决看病的问题,这叫被动医疗。但在全国大爱城、大爱书院,我们不可能全部建设这种大型医院,和土地、资源、政策都有关系。那怎么办呢?
△10万平米大爱医院效果图
第三,在未来国家卫计委在提倡“医养结合”。这是政府在鼓励公立医院和我们的养老机构合作来解决医疗的问题。
我觉得从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而且现在随着养老政策的不断深入,也会渐渐解决老人医保的问题。
主持人:除此之外,我想养老不仅是吃喝拉撒睡,老有所养的同时我们能否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甚至老有所为。大爱城在这方面有哪些探索呢?
李总:这个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大爱城创立了“书院式养老模式”,现在已经在运营的香河大爱书院养老,,我们通过组织我们的所有老人,搭建一个平台,设置了很多课程。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这些就是解决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问题。我们做的游学活动,比如第一个团去了宁波游学半个月,这是解决了老有所玩的问题。那么还有老有所为。我们已经在筹建老年创作,,包括设立的大爱智库。就是让这些活力老人,或者有智慧、有能力来为这个社会做贡献的老人来了以后老有所为。包括我们将来设立的大爱币,比如你是活力老人,你可以通过劳动储存大爱币,将来到你需要借助的时候来消费大爱币。
△ 大爱书院书画课实景
△ 大爱书院手工课实景
主持人:就是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实现老有所养,更多的是还可以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游、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甚至还可以通过老有所为一定程度上缓解我们这种养老成本的压力,考虑十分周到。
通过大爱城这种新型适老社区的探索,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比如说建设这类适老型社区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环境政策的支持?
乌老师:这个问题很关键,而且如果社会化养老靠社会力量去解决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无论是政策的支持,比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水电燃气的政策,都要给足。如果不给足,企业无法生存。而且从政府做,政府又担不起。所以是一个大家共同来分担的社会责任的分工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政策环境支持下,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主导责任,而社会力量和企业应该承担具体做这件事的责任。所以主要的政策应该体现在土地、税收、人才培养以及一些进入这些领域的门槛等等。
主持人:那么李总,作为企业你们的配套政策支持是什么?
李总:我觉得是国家在土地、税收、准入等方面需要具体的落地的细则。使得各地政府能够依据这些条例来解决。比如土地,你没有专门用于养老的土地。比如经营性养老税收,比如养老社区的销售是不是像住宅一样能有独特的政策?
主持人:好,那么在我们这次重阳节的节目当中,我们就新兴的健康适老社区有关方面的问题和对未来养老模式带来的启示我们请了两位嘉宾进行了讨论。那么我们今天的节目通过像大爱城这样新型适老社区先行的案例也了解到了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具有的多重优势。通过整合养老、教育、医疗等资源提供了一个解决子女教育、父辈养老、自身养老等多冲需求,适合全龄居住、终身居住的社区。既可以满足不同年龄生活物业的配置,又具备居家养老服务配套的体系,那么他可以推崇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居家养老。不脱离家庭生活,父母和子女近距离,只有一碗汤的距离。这样共享天伦的同时,又为老人提供家庭养老力所不能及的,而社会养老又没法细心照料的一些设施服务。充分体现出全龄化还有事合区照顾的理念。应该说他不仅能够实现我们老有所养的目标,而且考虑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需求。让老人们在人生,的时间可以活得精彩,活得充实。那么这种新型适老社区的出现,让这种梦想的实现看到了希望。
非常感谢李大彦李总,感谢乌丹星老师,感谢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