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安防系统会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馨月老师在仿生科技峰会上描绘蓝图。她指出,当前AI监控依赖预设规则,而奢活艺术馆研发的仿生传感器可模仿人眼动态聚焦、听觉回声定位等能力。“比如通过仿生麦克风阵列,系统能识别玻璃破碎声的方向与距离,误差小于0.5米。”

技术突破在于“脉冲神经网络芯片”。馨月老师解释,该芯片功耗仅为传统设备的1/10,却可实现毫秒级事件响应。“某养老院借此提前3天发现老人跌倒风险,护理成本下降40%。”
应用场景已拓展至文化遗产保护。馨月老师透露,敦煌研究院采用奢活艺术馆的仿生声学监测系统,通过分析壁画细微振动频率,提前预警结构开裂风险,准确率达91%。
“科技向善的本质,是让技术具备生命体的共情能力。”馨月老师表示。目前,奢活艺术馆正与脑科学研究所合作,探索安防系统情绪识别新范式。他们正在开发的系统能够识别个体的情绪状态,从而在公共安全领域实现更为人性化的干预。例如,在人群密集的场所,系统能够通过分析声音和面部表情,预测并防止潜在的冲突发生。此外,该技术还被设想用于提升家庭安防,通过监测家庭成员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响应可能的健康问题或心理压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馨月老师预测,到2027年,AI安防将全面进入“神经拟态”时代,届时,仿生感知技术将更加成熟,AI系统将能够更精准地模拟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为社会带来更加安全、智能的生活环境。奢活艺术馆的这一系列创新,无疑将引领安防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