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独山县的春日,油桐花海铺满山野,漫山银白与新绿交织,勾勒出贵州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的底色。作为国家木本油料战略树种之一的山桐子,从这片高原沃土走向全国市场。在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的赋能下,这一新兴产业不仅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成为西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试验田。
生态禀赋与政策红利共振,山桐子产业破土而出
贵州山桐子产业的崛起,是地理优势与政策驱动的双重产物。云贵高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赋予其立体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5℃、年降雨量超1000毫米、无霜期达250天以上的气候条件,恰好契合山桐子海拔9米至3000米全域适生、耐-35℃至45℃极端温差的生物特性。值得关注的是,贵州野生山桐子资源分布广泛,全省9个市州均有天然种群,为人工规模化种植提供了天然种质库。政策层面,贵州以全省一盘棋的魄力推动山桐子产业跃升。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特色林业经济1000万亩,省级层面更将山桐子纳入“十四五”林业经济核心赛道,提出至2025年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2030年达500万亩的目标。
四链融合重构产业生态,交易中心激活沉睡资源
山桐子产业虽潜力巨大,但零经验起步的贵州,如何破解种植标准缺失、深加工技术薄弱、市场流通不畅等痛点?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以四链融合体系给出了答案。交易中心将“四链”嵌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贵定县某公司为例,其6000亩基地通过五统一分模式,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鲜果产量从2022年的20吨跃升至2024年的50吨,验证了产业可持续性。在双碳目标下,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正探索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贵州路径”。交易中心致力于把贵州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充分发挥交易中心在生态产品流通中的枢纽节点作用,开辟一条生态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的新路径,力争在未来3年发展成为交易规模达万亿元的生态交易平台。
在这场生态价值转化的实践中,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是资源变资产的转换器,亦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跨越的催化剂。随着四链融合体系的深化与碳汇交易的推广,相信这片高原或将为中国西部提供一份可复制的贵州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