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需要推出10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讨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提出,以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主筹措资金,形成不低于10万亿的经济刺激规模,以应对当前总需求水平下降的压力。针对这一提议,滕泰、李稻葵等经济学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各方观点交锋激烈。
滕泰认为,10万亿扩大内需计划是当前经济背景下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当前决策体制和观念的。但他强调,刺激计划应集中在扩大居民消费方面,而非继续扩大投资支出。滕泰指出,当前经济面临的是结构性内需不足,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峰已过,投资已经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慢,居民消费不足。因此,通过向居民发放消费补贴或消费券,可以有效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实现持续的经济繁荣。滕泰还提出,刺激计划的规模应该达到GDP的10-15%,即15万亿人民币以上,并需要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以产生更大的宏观乘数效应。

然而,李稻葵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是基建周期和房地产周期的叠加影响,导致经济偏冷。在这种情况下,发行长期国债置换地方债,以打通实体经济的堵点,是更为合适的解决方案。李稻葵强调,中国经济不需要强刺激,也经受不住强刺激。继续加大基建投资会带来更大的问题,而突然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水平,则可能形成不可持续的预期,埋下长期隐患。他主张通过发行长期国债,由金融机构购买,再用于置换地方债,从而恢复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力,打通实体经济的循环。

刘世锦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刺激加改革的经济振兴方案。他认为,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总需求不足,而刺激政策的关键在于区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与起因。刘世锦指出,增加有效消费需求,需要区分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并着重扩大发展型消费,特别是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依托的发展型消费和以农民工为,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他建议,以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主筹措资金,形成不低于10万亿的经济刺激规模,,补上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同时带动房地产、基建、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实质性地扩大内需。
在刘世锦的方案中,两大突破口尤为重要。一是大力度提升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加快都市圈范围内中小城镇建设,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此外,刘世锦还提出,以这次经济振兴方案实施为契机,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从而延长中速增长期,打破需求约束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观点,各方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刺激计划的规模、方向以及是否需要配合改革。滕泰主张扩大居民消费,认为刺激计划规模应达到15万亿人民币以上,并需要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李稻葵则反对强刺激,主张通过发行长期国债置换地方债,以打通实体经济的循环;刘世锦则提出了具体的刺激加改革方案,强调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并着重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快城市化进程。
综合各方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是否推出10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学家们存在不同看法。但无论如何,当前经济确实面临总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刺激政策来提振内需。关键在于,刺激计划的方向和规模需要谨慎考虑,既要避免过度投资带来的供给过剩,又要确保能够实质性地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