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上午,由中共卡若区委员会、卡若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千年卡若·非遗贺新年”活动在卡若区茶马广场上举行。市委书记庄劲松现场调研观摩非遗展示相关活动。
市领导李斌、欧珠达瓦、王世玉、贾新雨、邓文昌、卓嘎、尼玛次仁出席。

这是活动现场。 记者 何瑞 摄
非遗遇上藏历新年营造出别样年味,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参观者络绎不绝,各族群众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各个非遗项目展台上,嘎玛嘎赤唐卡、强巴林寺酥油花、古姆游戏、金属锻造技艺、藏药等多种非遗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处处洋溢着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图为庄劲松了解藏锁制作工艺。 记者 何瑞 摄
庄劲松逐一来到展台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深入交谈交流,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和营业收入情况。他指出,昌都是连接藏、川、清、滇的核心枢纽,是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要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并存的地区。昌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谱写建设文化强国昌都篇章具有重要意义。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文化思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昌都长治久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文化力量。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全面挖掘昌都的“红色”文化内涵,弘扬其当代价值,注重非遗技艺传承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非遗创作相结合,推动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技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打造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要深入挖掘保护,系统研究阐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研究力量,推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文化工程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问题等,建立多学科研究平台,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会议,推动非遗传承人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紧跟时代步伐,提升作品灵活性和艺术性,充分展现昌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扩大品牌影响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围绕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市场潜力,搭建好产销平台,开辟营销模式,推动非遗产品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群众持续增收。非遗传承人要秉承工匠精神,潜心钻研创作,提高作品品质质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传承弘扬好非遗技艺,努力推出更多富有文化底蕴、彰显昌都特色的精品佳作。

图为庄劲松与昌都职校老师了解缂丝工艺制作。 记者 何瑞 摄
庄劲松还与广大市民和游客们一同观看了非遗文艺表演。
非遗文艺表演精彩纷呈。昌都锅庄,代表性传承人泽仁尼玛,双手持吉祥棍和面具,表演了说唱《折嘎》,唱出了对生活的美好祈愿;第八版昌都锅庄舞蹈《锅庄联唱》正式亮相,非遗锅庄再次以迷人的身姿作出对时代的回应,绽放出全新活力;卡若区妥坝乡文艺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藏戏《诺桑王子》,重现康巴藏戏古老的唱腔和服饰;德青歌声嘹亮,把传统山歌的民族风情尽情展现;文艺工作者还表演了史诗歌舞锅庄《文成公主》和彩袖舞《“袖”美生活》,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贴近生活的民俗表演,独具特色的歌舞,节目里穿插的互动渐渐点燃了市民和游客们的热情,也让人们对昌都非遗技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图为昌都锅庄,代表性传承人泽仁尼玛表演说唱《折嘎》。 记者 何瑞 摄
“昌都非遗节目真好看!”市民洛桑卓玛高兴地说:“昌都锅庄、康巴藏戏节目丰富多彩,还有很多非遗产品供我们选购,活动举办得很有意义。”
卡若非遗技艺的百花齐放,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和传承。这次活动的举办,让更多的非遗技艺得到了展示机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几个月前我们就开始筹备,演出融合了唱戏、敲鼓、跳舞等十多种特色元素,取得了圆满成功,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我们会继续加强文化传承。”昌都市康巴藏戏传承人益苍告诉记者。
嘎玛嘎赤画派市级传承人丁增平措说:“现在市里、区里正在,打造嘎玛沟旅游,我们这边不仅有唐卡、藏刀、精铜锻造、颜料加工等手工业技艺,还有非常美丽的自然风景,我们会以这个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推介非遗技艺与家乡风情,希望更多的人来嘎玛沟旅游。”
昌都市卡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祁旭华表示,昌都市卡若区作为全国首批63个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区)之一,下一步,卡若区将通过对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推介活动,让传统技艺走出作坊、走向市场,让非遗文化带动千家万户共享文化传承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