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票据业务中,“承兑”和“付款”是两个关键概念,它们虽然都与票据的支付有关,但实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票据行为。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对于正确处理票据事务至关重要。

首先,从行为含义上来看,“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这是一种对未来支付的承诺,表明付款人愿意在票据到期时履行付款义务。而“付款”则是指汇票的付款人实际支付汇票金额以消灭票据关系的行为。这是在票据到期后,付款人履行承诺,将资金支付给持票人的过程。
其次,两者的法律后果也有所不同。当付款人承兑汇票后,根据《票据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付款人应当承担到期付款的责任。这意味着一旦承兑,付款人就对票据的支付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而当付款人依法足额付款后,根据《票据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全体汇票债务人的责任解除。也就是说,一旦付款完成,票据上的债务关系也随之终结,所有相关方的义务都得到了履行.
再者,从行为阶段上来看,“承兑”行为发生在票据到期前。对于定日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在汇票到期日前向付款人提示承兑。提示承兑是指持票人向付款人出示汇票,并要求付款人承诺付款的行为,这是《票据法》第三十九条所规定的。对于电子商业汇票而言,根据《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在电子商业汇票交付收款人前,应由付款人承兑。而“付款”行为则发生在票据到期后。定日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自到期日起十日内向承兑人提示付款,这是《票据法》第五十三条所规定的。持票人依照规定提示付款的,付款人必须在当日足额付款。即使持票人未按照规定期限提示付款,在作出说明后,承兑人或者付款人仍应当继续对持票人承担付款责任,这是《票据法》第五十三条和第五十四条所明确的.
综上所述,“承兑”和“付款”在票据业务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兑是一种对未来支付的承诺,付款则是对承诺的履行。理解这两者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票据的流转过程,合理安排票据事务,确保票据交易的顺利进行。
深度数科集团创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探索票据场景数字化应用的集团,已发展成为票据服务行业的头部数字科技型企业。作为全国票源信息流量主入口之一,集团秉承“让票据助力企业深发展”的使命,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愿景,构建信息、数据、科技三大业务体系,面向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生态伙伴提供票据信息共享服务、数据产品创新服务和SaaS开放式协同服务。截至目前,聚合40多家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累计服务全国超21万家企业。集团获批省级数字经济试点平台和瞪羚企业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并作为全省平台经济,企业被写入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