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让人防不胜防。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频发,手法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数据显示,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18岁至40岁的占比达到62.1%,而41岁至65岁的占比为33.1%。电信网络诈骗中,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等十种常见类型占比达88.4%。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的发案量,,造成的损失也最多;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的发案量明显上升,已位居第三位。
诈骗手法及典型案例解析
1、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冒充知名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企业的客服人员,利用受害人对这些服务的信任进行诈骗。常见手法包括:
订单问题诱导:声称受害人的订单存在问题,如商品质量问题、快递丢失等,需要退款或理赔。
虚假退款流程:引导受害人添加微信、QQ或点击虚假链接,提供银行卡信息或手机验证码,以此窃取资金。
VIP会员/代理诈骗:声称受害人被升级为VIP会员或代理,需要支付费用取消业务以避免额外扣费。
贷款提升信用:以提高电商平台会员积分或信用分为由,诱导受害人申请贷款并转账给诈骗分子。
典型案例:2023年8月,刘女士收到一个自称某快递公司客服的短信,称她的快递在运输过程中不慎受损,需添加好友详谈。刘女士信以为真,添加了对方微信。对方让刘女士扫描二维码,登录虚假网站填写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并以身份确认为由,诱导刘女士进行人脸识别。结果,她的账户被转出14000元,才意识到被骗,随即报警。
2、虚假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部分群体对“低息贷款”和“快速到账”服务的需求,通过各种渠道发布虚假信息,诱骗受害者前往咨询。他们通常冒充银行或金融公司的工作人员,承诺“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贷”等条件,诱使受害者下载假冒的贷款应用程序或登录钓鱼网站。一旦受害者上钩,诈骗分子便以各种名目收取费用,如“手续费”、“保证金”、“代办费”等,要求受害者转账汇款。更有甚者,他们会以“刷流水验资”为由,诱导受害者将银行卡邮寄出去,实际上是为了利用受害者的账户进行非法资金转移。
典型案例:2023年4月,小邵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表示自己是做贷款的,贷款平台利息低、下款快,询问其是否需要贷款。小邵表示需要,对方便让其添加QQ群号。进入群聊后,小邵将姓名、电话号码和贷款金额发给对方。对方发送软件安装包,称在软件内办理贷款。小邵申请成功后发现贷款无法提现,联系客服称银行卡号填错一位,账户被冻结,需转账解冻。小邵转账3万元后对方还要求继续转账,这才意识到被骗。
3、虚假征信类诈骗
虚假征信类贷款诈骗是一种利用受害人对个人信用记录的担忧来实施的诈骗行为。诈骗分子通常冒充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声称受害人的征信记录出现问题或存在未结清的贷款,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影响受害人的信用记录。诈骗分子可能要求受害人提供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账户信息等,并引导受害人下载虚假的贷款APP或登录钓鱼网站,以进行所谓的“征信修复”或“贷款注销”操作。过程中,受害人可能被要求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保证金或其他费用,或者被诱导进行贷款,然后将贷款金额转入诈骗分子指定的账户。
典型案例:2023年1月,小冯接到一个固定电话,对方自称是某金融平台客服,准确说出小冯的姓名和职业,称其曾在平台借贷,存在违约行为,已影响个人征信。小冯此前确实在此平台借贷过,便信以为真。诈骗分子发给小冯一个仿冒的“征信查询”网站,并诱导其向网站上的“官方客服”求助。“官方客服”称小冯需尽快清零各网贷平台借款额度,将借款转至专用账户查验资金能力,才能修复征信。小冯先后借款并转账54万余元,直至发现被骗。
防骗贴士:
请牢记以下几点,以保护自己免受诈骗: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泄露是诈骗犯罪的重要环节。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
不出租出售“两卡”:不要出售、转让、出租、出借银行卡、支付账户(如微信、支付宝等),以免给不法分子提供作案工具。
加强账户安全管理:为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设置复杂密码,不在其他网站上设置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
提高金融安全意识: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的诈骗案件,了解近期出现的作案手法,并提醒家人朋友提高警惕。
培养良好支付习惯:接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微博、QQ、邮件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请求时,要通过电话核实确认。
如果发现被骗,应立即拨打96110报警,向警方提供诈骗分子的账号、户名等信息,为公安机关采取紧急措施争取时间。保持警惕,确保交易安全。富德生命人寿提醒大家,守护好“钱袋子”,防范诈骗,共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