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时代美术馆推出了不少数字艺术展览,有人称这些展览是“网红展”,是一种获取“流量”的做法。但在华熙集团董事长赵燕女士的心里,一个展览本身因为符合现代社会潮流,是在用一种“年轻人”更为接受或更“流行”的表达方式,去传递所想传达的艺术价值,让艺术更加贴近生活,那所谓“网红”“流量”就不应该被赋予任何负面标签。
事实如此,不同美术馆有自己的定位,艺术也不应该有所谓高低贵贱之分,北京时代美术馆是一个相对更包容、开放的平台,它是商圈中的美术馆,这种与生俱来的基因,决定了它其中的一项艺术理念,就是要将艺术引入生活,让人们更轻易接触到艺术,借此让更多人培养看展的习惯或产生对艺术的爱好。因此,在选择展览时,北京市美术馆秉持着由深到浅、流行与学术并行的概念,既有贴合时下年轻人流行爱好的潮玩艺术展,也有学术性非常强的“亚洲数字艺术展”,还有近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展的“云中黔歌”主题《声·生》当代艺术体验展。
自2011年华熙集团发起“云中系列”项目开始,北京时代美术馆便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少数民族村落,致力于挖掘、传承与推广散落在中国大地即将消逝的传统民族文化。北京时代美术馆团队今年走过6000公里,深入贵州这片悠久神秘的沃土,并联合艺术家,对原生态语言、音乐、歌声进行收集,将没有文字承载的原生态艺术文化以现代艺术形式进行创新呈现,在黔东南地区合作了影像作品《声·万物》,以此让更多人了解古老村寨原生态的魅力以及“声”在文明传递中不断生长的力量。
在展览中,观众不仅能通过绚丽的声光电装置感受到不同领域的多元碰撞,还能够在这此“云中黔歌”的参展艺术作品中,放下日常惯用的视觉,重新唤起听觉的功效,让声音成为主导感官,带领自身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很多观众会惊讶地发现,耳朵与眼睛所勾勒出的这个世界是如此不同,同一件事物居然可以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听觉、视觉的两者叠加,可以带来更多维度的冲击力。北京时代美术馆也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引导观众认识到,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些实体的艺术,更在于不同民族、不同个体,解读这个世界的方式。
万物有声,蕴含生机。“声”化作一种穿越时空的无限“生”命力,既是传承的容器,也勾勒了人类纯粹的内驱动力;当我们将古老的、过去的声音,以一种现代的、未来的方式展开并重构,我们或许能“聆听”到更多“心灵之音”与“希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