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2021中国(衢州)未来乡村大会·数字乡村最佳实践案例沙龙在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召开。会上,由数字乡村产业发展联盟主编的《数字乡村最佳实践案例精编》出炉,临安山核桃产业云等11个案例入选,涵盖农业产业数字化、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探索。随着数字化的理念、方法和产品的引入,乡村社会的肌理和格局正在经历重塑,成为数字化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
衢州市副市长田俊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浙江省科协、衢州市科协和柯城区人大、区政府相关领导到场指导。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红东发表主题演讲。沙龙由数字乡村产业发展联盟、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衢州市科协、柯城区人民政府主办,柯城区科技局(科协)、沟溪乡人民政府、浙江信安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活动由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数字乡村产业发展联盟副主席章丰主持。
衢州市副市长田俊致辞
田俊指出,数字赋能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衢州在数字乡村领域的探索起步较早,通过顶层设计创新机制,推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数字化、乡村数字治理、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形成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她强调,建设数字乡村,需要政府、企业、市场多方推进、协同创新,并向在座企业发出了邀请,“欢迎企业家投身衢州数字乡村的广阔市场,为我们提供更多更优的建设经验。衢州也将为企业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肥沃的创业土壤、丰富的应用场景”。
近年来,在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规划的指引下,各地涌现出一批根植基层、数字赋能农业数字化和乡村数字治理的优秀案例,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会上,入选最佳实践案例的单位上台领奖,并就实践案例进行了分享交流。
浙江省科协学会部副部长周红阳(右一),柯城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鲍继红(左一)为最佳实践案例颁奖
数字乡村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杜英森(左一)、衢州市科协副主席宁小华(右二)、柯城区副区长曾三山(右一)为最佳实践案例颁奖
从宏观走向微观
丰富乡村数字化场景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红东教授发表了题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演讲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郭红东教授认为,乡村振兴应由政府、企业、村组织、村民、社会组织多主体协同,从产业、生态、治理、文化、服务五大方面进行数字化赋能,降低信息获取、资源匹配、资本专用性、制度性交易成本,从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透过数字乡村最佳实践案例,可以清楚地看到,乡村的数字应用从宏观走向微观,不断具体化和具象化,表现为越来越丰富的场景在各领域出现和运用,渗透于乡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闻远科技总裁办主任胡秀东
在农业产业数字化方面,闻远科技打造了临安山核桃产业特色云平台,以数字化手段覆盖一颗山核桃从种植、加工到流通全环节,采集全产业链数据,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胡秀东介绍,这是全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应用平台,目前已覆盖57万亩山核桃种植区域,采集数据360万条以上,科学解决山核桃产业中所存在的生态治理难、病虫害防治难、质量管控难、品牌营销难等问题。
甲骨文超级码数字三农事业部总经理张丽新
甲骨文超级码科技以安吉白茶产业为龙头,运用区块链技术,以产业大脑+超级工厂推动产业升级。目前已率先上线运行安吉白茶“浙农码”,累计发码15.21万枚,为全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标准化、标识化、身份化提供浙江样板。 数字科技应用于乡村治理,也在各地探索出特色模式。萧山区戴村镇首创了乡村数字治理平台“戴村工分宝”,以积分激励、村民参与为特色,通过小程序+区块链的产品形态,覆盖活动组织、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村民服务等乡村场景,打造村民信用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治理+发展”的乡村数字治理戴村模式,并推广至宁波、舟山、金华等多地的乡村。
蔚复来数字化事业部副总经理周耀
面向乡镇垃圾分类的生活场景,蔚复来在嘉善县大云镇开展了数字化实践。“大蔚分类”通过线上平台+线下运营模式,形成全民参与、积分激励、资源化的闭环,吸引12934人加入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东南研究院数字空间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吴宁
在常山县辉埠镇,无人机在镇中心的机巢起飞,自动在空中巡检隐患与问题。吴宁博士介绍,这套由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搭建的“无人化智慧巡检平台”,为乡镇数字治理插上了“翅膀”,使巡检效率提升5倍以上,减少70%以上的人工工作量。
力石科技浙江分公司总经理缪泽瑛
数字化赋能改革创新,需要强有力的数字底座作为支撑。力石科技以全场景赋能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数字莪山”做优乡村智脑的同时,聚焦数字教育、数字健康、数字农业、数字文旅、数字服务五大惠民应用场景。 乡村振兴,需要硬科技,也需要软实力的加持。一扇门在云南省罗平县探索实施“培训+助农创业创新”数字乡村人才培育模式,目前已为当地培养农业创新人才5000余人。
从局部走向整体
乡村新基建深化系统集成
圆桌对话: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顺为物联网总经理刘振雷
圆桌对话围绕“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话题展开。刘振雷带来了顺为物联网的案例,顺为研究院从人员成本、产品标准化管理问题出发,对位于崇明的享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整体智能化改造升级,带动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
法之道副总裁张挺
法之道在德清三林村落地了“乡村法律服务驿站”,针对乡村人民群众打造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为村民们提供更便捷、更规范、更普惠、更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
戴村镇平安办主任袁江滨
信安数智总经理助理巫伟
无论是戴村的“工分宝”治理模式,抑或信安数智打造的“溪口乡村版未来社区”、余东“乡村大脑”等项目,都将智慧互联作为未来乡村的基本特征,更加注重数字技术在乡村建设运营中的应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沟溪乡党委书记陈建锋
不难发现,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强调以系统集成的理念和方法,破解传统治理的局限,探索建立整体智治体系。“溪口乡村版未来社区”的数字探索,已形成衢州乡村数据治理的数据底座;余东“乡村大脑”围绕“1+4+N”(即一个乡村大脑驾驶舱,四大建设场景,N个具体应用)的设计思路,已初步成型。陈建锋表示,数字乡村是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余东村以“乡村大脑”为依托,以“村情通”为抓手,有效打通未来社区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的“任督二脉”,初步实现智慧化的共享共治,将成为乡村未来社区的“柯城样板”。
与会嘉宾随后实地参观了“,农民画村”余东村。通过“乡村大脑”,可以了解村情民情、实时调阅全村主要节点车流人流视频,还可以拿起麦克风,实时与区内网格员进行视频联系、远程开展矛盾调解……数字“工具箱”日益强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活力。
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乡村发展迎来了,的机遇。数字乡村最佳实践案例共同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创新样本,为观察浙江乃至全国的数字乡村提供了一个窗口,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形成符合实际的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借鉴,将推动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的延伸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