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出身的王坚,在2019年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研发了中国,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他本人也成为中国云计算领域,的专家。
在阿里云任职期间,王坚提出“城市大脑”作为未来城市新的数字基础设施,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提高城市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这项研究已经助推杭州市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最领先的城市。
2021年4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受邀参加2021西湖论剑·网络安全大会院士圆桌环节,探讨了目前数字化改革背景下,如何夯实网络安全基础。(以下内容根据王坚博士大会演讲整理)
“10万辆汽车不应致使城市交通瘫痪”
为什么区区10万辆车就足以使城市交通陷入瘫痪?
王坚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机动车保有量300万的城市,平时不堵车的时候路上是20万辆车,高峰堵得水泄不通的时候,路上是30万辆车,只多了10万辆。”在他看来,只是多出来了10万辆汽车,不应该致使城市交通瘫痪。
在这背后,王坚指出,核心是没有利用好数据。在他看来,数据能够被有效的利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发电总量是美国、日本、俄罗斯的总和,但是产生的经济效益却并没有这么高。今天的电力经济,并不是一个高质量的经济。”王坚补充说。
作为长期致力于大数据、云计算研究的学者,在王坚的世界观里面,人类消耗的每一份资源,都应该被好好计算过。在王坚看来,在这样一个时代,数字化需要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而不是固化原来思维的新技术。
王坚曾经针对不同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路面拥堵期间的汽车使用量进行了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不论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是多少,造成拥堵的汽车数量也只占其10%左右。在王坚看来,这一数据应该使我们重新看待城市交通。“我们希望通过城市大脑,通过城市数字化,使城市的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王坚表示。
城市大脑应用的背后是数据安全
在王坚看来,城市大脑是作为基础建设出现的。“正如当城市有了马力,必然需要道路;引入电力,则需要建成电网;而当城市对于各类资源的算力产生依赖的时候,就势必需要一个新的基础设施。”王坚表示,“这是城市大脑产生背后的逻辑。”
不难理解,城市大脑是数据有效实现其价值的基础,而城市大脑同时也依赖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对于城市大脑建设的必要性,王坚也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纽约在有了电灯泡之后即开始建设基础电网,随后衍生除了冰箱、空调等,这是电网对于世界,的贡献。
言外之意是,城市大脑作为形同电网一般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算力需求出现后即应该建设,随后则可能会对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更多的支持。
正如前文提到的,杭州在建设数字城市初期,通过传统方式对全市汽车保有量以及每天路面行驶的汽车数量进行统计,但实际上并无法解决城市拥堵难题。
但是通过数据的应用,这一状况得以解决。“城市大脑可以计算出某一时刻在路面上行驶的汽车数量,改变了人们对交通的看法。”王坚表示,对于城市而言,关注点应该从汽车总体的保有量转移到路面汽车数量。“问题在于跑在路上的几十万两汽车造成的,而不是总体保有量。”王坚解释说。
王坚进一步提到,安全对于城市大脑的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性也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正如最初美国火车作为基础设施进行运营时,火车的刹车很不灵敏,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赋能。”王坚解释说,“从城市大脑运营的角度来说,就是对其进行安全系数的附加。”
安全之于应用,其本质是对场景的赋能
在王坚看来,,应该将数字化放在和电气化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据了解,在美国工程院于2003年发布的20世纪100项工程技术成就榜单中,电气化排在第一位,之后是飞机、汽车、互联网、计算机。王坚认为,电气化并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正如数字化一样,未来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可能性是不可估量的。
就此,王坚在圆桌论坛中认为,数字化的未来的,与电气化的发展逻辑势必有类似的地方。“数字化对于世界的意义,如果从时间跨度上开看,应该以一百年的时间维度进行考虑和部署。”王坚说,“而现在,我们正处于百年数字化进程中的开始。”
在王坚看来,安全之于数字化应用场景,是对原有产品的赋能。“如果把应用场景看做是一栋大楼,那么安全赋能相当于对这栋大楼增加更多安全系数,提高钢筋架构的坚固度。”王坚举例说,“又如交通领域,红绿灯的设计并不只是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其本质逻辑是为了提升交通安全系数。”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加快,应用场景和时空的多样性也进一步增加,这对网络安全的赋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王坚看来,安全之于应用场景,始终要保持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自成一个体系。“只有在同一个体系内,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通过网络安全防护预警技术或手段,来解决我们今天遇到的所有问题。”王坚进一步补充说。
参加本次圆桌论坛的嘉宾还有乌镇智库理事长张晓东、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宋梁。围绕“安全:数字化改革的根基”这一主题,与会院士围绕自身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视角为网络安全发展提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共同助推我国数字化改革初期的网络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