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际商业 > 各地要闻>正文

盛昶砚谈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文物鉴定人员

时间:2021-02-23 17:13:54    来源:企业供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何为古玩?珍贵的古物,过去的精华。

  盛世兴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带动了精神文化建设需求的增长。民间文物艺术品收藏活动呈现出,的活跃和发展态势。据统计,我国目前收藏者人数数以万计,但大部分人士并不具备专业的收藏和鉴定知识,促使行业乱象丛生。在这种情形下,文物鉴定机构和专家应运而生。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文物鉴定专家、,文物修复师 、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鉴定评估工作站主任、北大资源研修学院文物标本博物馆特邀研究员、中华文化促进会文物传承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盛昶砚先生,一起来探讨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文物鉴定人员的话题。

  主持人:盛老师,今天很高兴您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专访。

  盛:主持人好。

  主持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文物鉴定人员?盛老师如何看待文物鉴定工作?

  盛:在我看来,一个成熟又有独到见解的文物鉴定家,首先具备传统实践(标本为基础)的基本功,这不光是甄别真赝品的问题,关键还有艺术价值、文化断代、文化含量等一系列的问题。

  现在我国很多科研院所之所以频频出现问题,就是这些科技研究人员不具备传统实践的功夫。单一的搞科研,,闹了很多笑话,甚至成了阻碍文物科技研究的绊脚石。比如现在司法部准备批准成立这种综合鉴定的机构,可以作为法律依据的科研单位,据说他们很注重传统实践眼学与微观痕迹老化科学相结合的原则,并以仪器(元素)检测为科研辅助。

  所以说,要大力发掘故宫博物院和民间的传统实践实力派专家。要把传统实践纳入到最重要的位置。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传统眼学与传统实践眼学并不是一样的,传统眼学多是以书本知识为主,闭门造车基本接触不了一线出土标本和高仿市场,后者才是我们尊崇的,也就是理论加实践的传统,而不是光理论不去实践的传统。

  主持人: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收藏界的乱象根源就是鉴定难。那么,目前我国文物鉴定行业存在哪几类工作人员?

  盛:目前,国内文物鉴定从业人员大致有三类:一是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专家,主要负责博物馆文物征集鉴定工作;二是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资格认定考试的责任鉴定员,业务范围,于文物进出境审核。(2016年01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其中包含取消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职业资格的认定——记者注);三是在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机构任职,或取得相关机构发放的鉴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

  但是,前两类鉴定人员的工作带有“对公”性质,一般不参与民间藏品鉴定。眼下各类鉴宝活动邀请的嘉宾、专家,多是出自第三类鉴定人员。由于这类鉴定人员在获取资格证书时,不少人并未经过严格的分类考试、资质审核,鉴定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伪专家”满天飞。

  行业之所以出现鉴定难,主要是因为不管是文物鉴定还是艺术品鉴定,迄今既没有标准,也没有规范,全凭鉴定者的“眼学”功底。如果有多个专家进行鉴定,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达成一致。

  主持人:如何看待“民间文物专家成为文物鉴定市场主力”这一现象?

  盛:目前随着民间文物商会的成立,民间文物理念正深入行业领域、媒体领域、社会领域和人的内心,民间文物专家的称谓正迅速被大众接受。正因过去一个时期文博系统专家无序进入民间文物鉴定领域,造成民间文物鉴定市场混乱状况,反衬出了民间文物专家在鉴定方面的巨大优势。

  借助民间文物社团的出现,民间文物专家正在由散兵游勇状态走向职称化、学术化和组织化。民间文物鉴定评估委员会的成立和民间文物专家在民间文物领域的有序有效服务,将开启民间文物专家服务民间文物领域的主导局面,成为民间文物鉴定市场的主力。

  主持人:有人说,文物鉴定专业面临行业困境。盛老师认为在文物鉴定道路上,故宫的文物鉴定工作者面临怎样的压力与困境呢?

  盛:不可否认,在文物鉴定问题上,故宫的专家们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来自自身职责的压力。作为紫禁城的“守门人”,往大了说,他们是中国文物的守护者,他们必须高度保持国家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既要尽,可能的收藏并解读不断出现的文物精品,不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各种方式流失,又不能让假的、似是而非的赝品混入国家文物宝库,以保持历史文化的纯洁性。

  二是来自社会的压力。随着收藏热的升温,通过盗墓、海捞、民间收购、国外买进的文物大量涌现。同时,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高科技含量的赝品也成批量充斥市场。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为了尽量减少经济损失,广大收藏爱好者希望借助文物鉴定专家的“法眼”帮他们“长眼”、把关。像历代宫廷藏品这一类的天价文物,无论站在经济利益还是收藏成就感的角度上,大家更是希望得到,权威的认定。

  主持人:合格的文物鉴定人员应具备怎样的工作态度?

  盛:尤其是对于古籍鉴定技能的学习,十分繁琐,但又充满了趣味。其实,文物鉴定是一项繁琐细致的工作,十分考验人的定力和耐心,就像医生给病人做外科手术,无论是工具、手法、责任心,还是认真、细心的程度,两者都极为相似。就如同文物修复的过程,需要全部采用传统的纯手工,包括毛笔、镊子、碗、针锥、铁锥,木锤、鬃刷、针、线、尺子,就连所采用的纸都是手工纸,需要专门定制。而从这个鉴定的整个过程中,你能从中看到历史印记,前人的手法和技艺。有人说,国外进口的修补鉴定机器多么智能精确,但是它的准确远远没有人工鉴定来的更真切。就如同精湛技法和无比耐力,化腐朽为神奇。

  主持人:民间文物鉴定乱象丛生,盛老师认为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盛:一直以来,文物收藏热有增无减。由于文物收藏专业性强,绝大多数购买文物的收藏者都缺乏文物鉴定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与卖家的信息不对称,不能把握文物的真假、价值和价格。所以,文物鉴定对于引导健康的收藏行为,促使文物的有序流通,确保购买收藏者的利益,鼓励藏宝于民,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国家设立的各级鉴定机构及相关的考古所、博物馆、文物商店等鉴定人员职责主要是开展内部文物鉴定,一般不对外服。更由于其人手少的原因也无法承担起对社会开展文物鉴定服务的职能;同时,国家对民间文物鉴定业务与行为至今仍未形成一整套约束机制,从而予以规范,导致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因素:

  其一,各种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遍地开花,发展迅猛,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对满足大众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中有不少游离于文物部门监管之外,有的甚至未经工商部门注册,不能照章纳税,违法违规开展鉴定业务。部分鉴定机构聘请的鉴定人员有的是“自学成才”的文物收藏爱好者,有的是仅上过几天培训班而获结业证书的非专业人员,并不具备文物鉴定的技能和水平。他们对文物鉴定的流程不合规范,定级标准参差不齐,职业道德差异悬殊,收费标准高低不齐。更有一些鉴定机构为了赚取鉴定费,鉴假为真、鉴次为精,虚高估价,甚至有变相买卖鉴定证书的现象。

  其二,部分拍卖公司为了赚取手续费也通过虚假鉴定拍假卖假,哄抬售价。少数国办鉴定机构(包括鉴定委员会)的责任鉴定员和有关文博机构的鉴定专家通过在民间文物鉴定机构或拍卖公司兼职赚取费用,或私下开展鉴定业务赚钱。

  其三,为了适应“收藏热”所带来的“鉴定热”之需,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文物鉴定培训班,滥发证书,从而助长了民间文物鉴定的杂乱。如今一哄而起的电视媒体五花八门的“鉴宝”栏目中,有的为了提高收视率,制造哄动效应,有意让参鉴专家过高虚估文物的市场价格。所以,亟需国家出台有关政策法规予以规范和理顺。

  主持人:针对民间文物鉴定乱象丛生问题,盛老师认为相关部门应采用哪些合规的办法来规范行业?

  积极充分发挥国办文物鉴定机构的导向作用,促使各级国办文物鉴定机构在履行好自己职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组织鉴定专家(含相关国办文博机构的鉴定专家)为社会开展文物鉴定服务,同时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健康的文物收藏行为。

  其次,对国办鉴定机构及相关国办文博机构在职鉴定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和离退休人员在相关民间鉴定机构兼职从事文物鉴定业务作出合理的规定,并加强管理。

  其三,禁止任何人以个人身份开展有偿文物鉴定业务和行为。对民间文物鉴定人员实施资质管理。对于不规范、有违规行为者,视其情节轻重并根据有关规定予以相应处罚,直至取消其文物鉴定资质。有违法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其四,对兴办民间文物鉴定机构实施许可制度,把好准入关,予以规范管理。对其注册资金、经营场地、责人鉴定员级别和数量、管理人员条件等作出规定,符合规定者,核发文物鉴定许可证。同时,建立管理档案,对于信誉好且综合条件提高到一定程度者,可以通过省级乃至国家文物部门审核,获得上一级的文物鉴定许可;对于不规范、有违规行为者,视其情节轻重,并根据有关规定予以相应处罚。触犯法律者,追究法律责任。另外,物价部门对于文物鉴定收费也要作出相应的规定,从而予以规范。

  其五,把好文物拍卖前文物鉴定审核关。列入拍卖的每件文物的鉴定结果都必须通过国办文物鉴定机构审核无误,才能准许拍卖。同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防止相互间串通、包庇。举办各种文物鉴定培训班,都必须获得省级以上文物部门的许可,对其加强管理,并在相应的政策法规条文中予以规范。

  主持人:文物鉴定学科中有一项“微观老化痕迹学”,盛老师给大家科普一下?

  盛:目前文物鉴定主要分为传统实践眼学、微观老化痕迹学、科研设备检测学科三者本身,并且存在相互印证的关系。三者联合鉴定,其实并不矛盾,只是他们之间有先后次序的问题。如果倒置就会出现现在普遍存在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认识不到,将给文物鉴定带来深重的灾难。

  微观老化痕迹学是传鉴别统演变到文物而来的一门新学科,但它是在我们传统眼学鉴别文物的基础上,借用微观放大进行观察器物老化特征分析的。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微观老化痕迹的鉴定范围很广,包括:青铜器、漆器、木器、古陶瓷、玉器、字画等等门类。

  或许很多人一提微观就马上想到看气泡,其实这种单纯的看气泡的鉴定方法,除自然老化变色泡和破气泡有参考价值而外,气泡的大小、疏密、气泡的界限等并无什么可参考的价值。

  如果一个资深藏家或真正的鉴定家,不具备起码的传统实践眼学,不以标本作为基础,不以正确的实践作为基础,就会发生收藏满屋子的做旧赝品。更会发生拿去52件(实际是高仿)瓷器到检测中心,有48件元素符合较好的笑话。

  如果传统实践的真正眼学放在首位,微观老化痕迹配合鉴定,还会发生这样的笑话吗?这充分说明他们根本不具备传统实践眼学的能力。任何事不要单一的、极端的看待问题,要综合全面的去看。多参考一个很科学的鉴定途径或有效的方法总是好的,不要唯我独尊,就是天下权威第一,这样风险会更大。

  由此看来,文物鉴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寻找科学有效、准确无误、证据确凿的综合鉴定方法,才是走出各方质疑的,途径。

  主持人:未来文物鉴定工作会被机器鉴定取代吗?盛老师认为要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文物鉴定人员?

  盛:文物鉴定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有些环节往往需要大量的重复动作来完成。虽是“艺术活”,但鉴定文物最需要的品质,要耐得住寂寞。在我看来,现在很多行业都已被机器所替代,但文物鉴定无法通过机器独立完成。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项工作有艺术性的要求,需要鉴定师懂艺术、理解艺术。

  正如行业资深前辈所言,想要搞好文物鉴定这个问题,一定是你不是把真的认准了, 你就把假的认准了,反正你得准一面。认准了真的、假的,就跟真假包公、真假李逵一样,就跟最近的真假乾隆皇帝一样。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认准了真的,假的就剔除出来了,所以像这个东西得有记性。

  鉴定这件事,正经的文物收藏圈子流行一句名言:真品往往是一眼货。实在看不“死”的文物或者保险起见,才利用科技检测手段进行传统实践眼学鉴定结果的印证。由于微观老化痕迹鉴定方法还在实验阶段,在正经的行里还很陌生。一般情况下正经的行里和圈子里都信奉“眼力”,不到万不得已是不用科技仪器检测的。

  这就好比简单感冒,社区医院买感冒药就可以解决,何必要去做全面的CT、血常规等等一系列检查后再开药治病呢?器物在开门但有异议的情况下,需要综合判断是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瓷器鉴定今后发展的,方向,因为这牵扯到将来法律采信证据的实质问题。

  现在之所以乱,一些藏家去一线采集真正出土的标本实物,去研究真正出土的标本特征,到高仿一线了解做旧的高仿品,以及去对比它们的各自特征。所以这些所谓的专家遇到疑是出土的高仿品,只能凭感觉、凭故事在鉴定,遇到问题交给机器检测,机器检测人为的因素很大,所以才有今天的混乱局面。

  主持人:盛老师的分享很全面。再次感谢盛老师接受本次专访问题的回答,希望有机会能够再次拜访您?

  盛:非常感谢,随时欢迎,要讲一点我所讲的只是我个人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和见解。谢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