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热点
复杂购物规则隐含商家和平台的营销手段
今年“双11”的哨声提前吹响,促销战线拉长,预售、秒杀、满减、现金红包、购物津贴、积分兑换金额、预付定金直减等各种玩法层出不穷,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不停买买买,“被‘双11’规则逼疯的我”“双十一购物车借我抄抄”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针对此现象,有媒体呼吁商家提供更加真诚的购物优惠。半月谈网认为,尽管几个电商平台在今年的“双11”启动仪式上均表示将通过多重举措简化购物规则,但从网友的预售购物体验来说,收效并不明显。“双11”新鲜玩法都必须以好的消费体验为前提,不能一味追求噱头,而增加消费者负担,流失潜在用户,,得不偿失。对于消费者而言,还是希望购物能够少些套路,多些真诚,让省钱更简单点。
11月4日,网易严选在微博上官宣表示,要退出的是这个鼓吹过度消费,为销售数字狂欢的“双11”,将不做复杂优惠玩法,只搞全年,力度补贴。网易严选的“逆行”引发热议,有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但是,不少声音指出此举或许“真诚”无关,网易严选此举系为了弥补自身流量不足的短板,系“年度最佳逆向营销”。
对此,有平台认为,即便严选所谓的退出“双11”其实是变相炒作,也有一定积极意义。给电商狂欢式促销踩“刹车”降温,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也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的促销政策是否真正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能否获得消费者的好感与尊重。
舆情研判
1、“双11”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已经成为一段时间内的舆情话题土壤。从热点新闻来看,“双11”抢跑刚开始时,主要受到关注的话题是“双11”预售开始和其复杂规则,但逐渐有媒体发现复杂性规则背后涉及是商家促销套路,而部分定价变化存在误导甚至涉嫌欺诈消费者问题。并且,随着“双11”的进展,“狂欢”背后的直播行业的乱象、消费者其他权益等问题持续受到关注。
2、“双11”相关舆情中,“尾款人”和快递员群体受到关注。这既是因为这两个群体与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有此前热点事件热度延续的因素。一方面,借着此前“打工人”的火爆,网民被引发了“打工人”身份认同的同时,媒体和商家也沉迷“玩梗”“造梗”,一系列包括“尾款人”在内的热词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新经济下的灵活就业形式逐渐“常态化”,加之“双11”前的“内卷”引发的行业竞争思考和外卖骑手境遇等热点事件,快递行业和快递员也逐渐“破圈”进入大众视野。
3、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是,上述热点事件暴露了一部分问题的同时,有关部门的行动也越来越迅速,并进入网民视野。比如,针对大数据“杀熟”、“双11”消费和价格陷阱、直播平台数据造假、网络小额贷款等问题,都有相关的风险提示或政策意见征集和发布。之后,有关部门可以,关注快递行业的竞争和快递员福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