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7点,中国工艺美术史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尚刚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了名为《亲近我们的辉煌》的主题演讲。为大家讲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对培养审美意识的贡献,带领大家体验了一场纵横数千年的国宝之旅。
据尚刚教授介绍,中国的“工艺美术”直到20世纪初才“拥有姓名”,却从六千年前就开始了走向辉煌的历程。所谓“工艺美术”并不是指巧夺天工的玩物,而是有欣赏价值的日用品,融汇美观与适用。虽然工艺美术不是绘画、不是音乐,但它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即使朴实无华,其线型和颜色也在源源不断地提供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终极审美。
尚刚教授在演讲中详细讲解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之“最”。工艺美术分为丝绸等织物、陶瓷、玉石、金属、漆木以及其他这六个门类。其中织物类从业者最多,经济、政治、艺术地位,;陶瓷类现存遗物最多;车饰、带饰、茶酒具,玉是等级,的材料。中国古代不只有四大发明,还有工艺美术领域的两大发明:“丝绸”和“瓷器”。已知最早的中国丝绸和瓷器分别,于其他国家4000年和1600年,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一度在各国掀起文化热潮,许多国家还曾有过大批仿制中国作品的历史。
最早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比工业革命早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深厚博大精深,但观念的差异、语言的隔阂,域外人士长期以来都难以理解我们的书法、文学和思想。尚刚教授认为,唯有工艺美术品能突破这些壁垒,成为享誉古代世界的中国制造,也是异域人士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媒介。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讲坛于 2016 年 1 月 10 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以来,已举办 23 场演讲,此前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晖、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国家高端智库国情专家胡鞍钢、心理学家彭凯平、经济学家李稻葵、法学家崔建远、教育家谢维和、“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文艺评论家尹鸿、公共管理学家薛澜、科学史家吴国盛、文字学家黄德宽、经济学家白重恩、艺术家常沙娜、管理学家陈国青、环境工程学家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等知名清华人文学者,和74 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清华校友郝景芳都曾来到讲坛分享灼见,与听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