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小北】
如果要简单地总结,我认为工业化的最重要指标,一个是“标准”,一个是“流程”。只有建立起标准和流程的电影生产体系,才能被称为是“工业化”的。
当然,乌尔善导演之前在各种采访中,也提到了自己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认知标准,他的总结无疑是最全面和最官方的。
《封神三部曲》导演乌尔善(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是类型化的创作,每个类型都有一定的创作标准。无论从剧本到制作都有一定的规范。
第二是科学且系统化的制片管理。
第三就是新技术的应用。
结合乌尔善导演的标准,以及我自己在《封神三部曲》剧组的所见所闻,我们终于可以在中国电影的制作体系里,谈论一下“工业化”的问题了。
作为一部神话史诗电影,《封神三部曲》是中国电影基至亚洲电影迄今,规模的制作。而之所以要做如此规模的投入,是题材和类型以及市场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为了确保它在商业上的安全性,它在创作上必然是类型化的,而类型化的创作,其实就涉及到了类型的“标准”问题。
“类型”就是创作者和观众的一个市场契约,是观众在花钱买票之前,就能确信自己得到相应标准的娱乐体验。创作的类型化是所有标准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因为其他所有的技术环节都有相对成熟的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创作是必须要从本土经验逐步积累才能完成的标准体系。标准的建立一般都要遵循如下过程:市场需求导致了应用,应用导致了体验,体验导致了要求,要求导致了标准。
《封神三部曲》概念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国产神话史诗电影来说,在经历了之前十年的摸索和积累,需求、应用、体验和要求都已经非常明确了。乌尔善导演作为这个类型中最重要的创作者之一,他凭借之前的《画皮2》和《寻龙诀》,已经为这个类型的中国电影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作标准,而《封神三部曲》则在继续这个循环,并开始重新建立标准。
从我在片场的体验来看,《封神三部曲》的拍摄无疑是重新定义了这个类型的标准。无论是从叙事、表演、角色造型、整体美学的建立,以及所有细节的落实,《封神三部曲》都超越了之前中国同类型电影的创作标准,并建立了一个达到基至在部分环节超越了国际水准的创作标准体系。
《封神三部曲》精美场景(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的创作,还是要依靠制作和生产环节的细节落实,,才能把导演和主创部门的创作呈现为一个个的画面和最终的电影,对于绝大部分中国电影来说,如何在制作和生产环节确保最初的意图不折损,其实是一个非常考验和折磨大部分中国电影人的痛点问题。
相信大部分电影创作环节的从业人员都听说过这个形象的比喻:拍电影就像是你端着一碗水跑长跑,,比的不是谁先到,而是到了终点后你手里的这碗水还能剩多少。
之所以会有这个比喻,就是因为中国电影在之前的手工作坊时代,很难在所有制作和生产环节都做到忠实执行创作意图,当每一个环节都在因为各种无法控制的变量而折损创作意图时,这些环节导致的误差就像工业生产中的“公差”一样,不断累积之后,,组装起来的机器已经是无法,地实现图纸最初的设计功能了,而超大规模的电影制作,就像是组装航空发动机一样,成干上万道工序,数以百万计的零件,以及供应链管理,任何的误差,都会积累到最终的成品上,如无法有效地控制这些变量,除了无法按时交付产品外,这些误差的积累也会导致原始设计无法百分百的发挥功效。
如果我们想让一部超大规模制作的电影,最终在银幕上实现最初的创作意图,就需要落实数以百万计的创作细节。而这个过程,依靠的就是工业化的生产体系。
《封神三部曲》剧组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有过制作经验的电影创作者,都会明白我上面说的那些痛点意味着什么。如果分析和拆解我在《封神三部曲》剧组看到的拍摄过程,相信大家会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工业化”。
有一场特效水池的戏份拍摄,需要演员在造浪机制造的波涛中进行表演,我的感受就是整个剧组的拍摄效率非常高效,流程非常合理,可以做到准点出工准点收工。
在很多效果完全靠运气的特效水池中拍摄,能做到准点收工是非常难的,这意味着剧组已经是把所有可能的变量都控制住了,这些变量包括但不限于演员的表演排练、安全训练、现场的安全管理、在狭窄空间内的机位设计、灯光控制、人造波浪的效果控制、现场特效和后期特效之间的衔接、现场镜头效果和动态预演的效果检查等等。
《封神三部曲》造浪挖掘机(图片来自网络)
只看这些文字,其实很难估计出这场戏的准备和拍摄工作量。但经过我和乌尔善导演以及制片团队的沟通,我确信这场戏拍摄时,所有的人员和效果,以及特殊设备,都是经过事先的填密排练和预演的。
例如,在特效水池的人造波浪中进行表演,估计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演员在人造波浪中根本站不住,一个浪花过来演员就会冲出画面。靠给演员身上加配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一是会影响演员的表演,二是会给演员带来安全隐患(你沉下去就起不来了)。
如果是到了现场才发现这个问题,光解决这个问题就能急死制片部门。因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靠现场的器材就能实现的。而这种细节问题的暴露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一是依靠成熟的外包技术团队,二是依靠事先的缜密排练和预演。
最终现场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在特效水池的底部铺满了钢板,上面有挂钩系统,让演员可以用脚部挂住这些挂钩,确保大浪涌来时,虽然身体会摇晃,但演员仍然能相对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表演区域。
这场特效水池戏份的其他细节还包括但不限于:所有参与水戏拍摄的演员,不但事先都排练过所有戏份,同时也提前接受了专业培训,还考了专业的潜水证。拍摄现场也随时有安全员在画面外候命,确保演员的安全。
人工造浪机的浪花效果也是经过之前的排练,确保所有的细节都能达到导演的要求。
现场的绿幕和遮光黑布都是固定在挖掘机的机械臂上的,随时可以根据画面需求以及太阳角度进行调整,非常高效快捷。
每一组镜头拍摄完成后,现场特效剪辑立刻就能将现场镜头和之前的动态预演进行检查,确保所有镜头没有遗漏,以及所有镜头的效果达到了之前的设计。
在另一场动作戏的拍摄中,整个剧组也展现了同样的高标准和高效率。
这场戏是个非常复杂的多人打斗场景,而且前中后景都有主要演员在表演,调度复杂。同时还需要人工降雨,以及配合复杂的光效变化。在拍摄难度上类似《一代宗师》的开场雨中打斗,但参与打斗的演员人数更多,而且彼此之间的人物关系也更加复杂。
《封神三部曲》演员训练(图片来自网络)
这场戏大概花了一周左右就完成了拍摄,每天的拍摄时间从中午1点开始,到夜里1点结束,正好12个小时,按照剧组的管理流程,这是一个“中班”加一个“夜班”的工作量。
(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因为整个拍摄过程非常有序,所以大家并不需要经常加班,所以在正常拍摄结束后,剧组工作人员还能够在晚饭后在驻地附近散步遛弯,当大家在楼下碰到后,相互打招呼时,都会问到,你明天是中班还是晚班啊?那种对话场景,相信在老式工厂家属区生活过的朋友都会非常熟悉。)
在城墙下的打斗戏份,有二十多个演员参与,因为之前经过了细致的动作排练和表演排练。所以在拍摄时,除了导演的表演调整外,几乎每一个镜头中的每一个演员的走位都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
因为涉及到复杂的特殊效果和特效化妆,所以整个拍摄中 不时需要暂停,以便特效化妆部门进行特殊效果的准备和调整。而现场的第一副导演孙晔安排的拍摄流程非常科学,整个拍摄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无序停顿和盲目等待。
(很多在剧组工作过的朋友都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剧组拍摄忽然会停顿下来,然后包括导演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它就类似在自习室里大家都在闲聊时,忽然会出现一个安静瞬间。那是一种混乱偶然达到了某种同步后的偶发现象。)
这种复杂动作戏的跳跃拍摄,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漏拍镜头。但在《封神三部曲》剧组的现场拍摄中就不会出现这种担忧。所有表演和动作都经过反复的排练,所有镜头都经过细致的前期规划,跨部门沟通会上也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和目标,整个拍摄现场忙而不乱,真正做到了紧张有序。
《封神三部曲》演员动作练习(图片来自网络)
现场剪辑随时把镜头加入预览时间线,导演随时可以检查最终效果。配合这些专业化流程和职业化工作人员,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职业化的剧组在一个工业化流程中的专业化表现。
顺便提一嘴。在我探班当天的拍摄中,城墙上有一个由,演员扮演的角色,因为镜头设计关系,他大部分时候都只是背景中的一个模糊身影。但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他全程都完成了表演,并一丝不苟地配合了所有准备工作。我一直觉得,这一点和“艺德”其实关系不大,这正是职业化的表现。因为这就是一个职业演员所应做到的职业化标准的体现。
就是依靠这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准备工作,以及数千项琐碎细节的具体落实,《封神三部曲》剧组才能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地完成了预定镜头的拍摄,并且达到或超过了预定效果。
而这个过程,就是创作标准和生产规范,以及乌尔善导演所 说的“科学且系统化的制片管理”。
所有的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业化”。显然,电影工业化很重要,因为它能确保在一个复杂的大制作电影拍摄过程中,导演和主创部门的创作可以忠实地呈现在最终的电影中,同时制片部门还能确保这一切都是在预算和周期内可控地有序进行。
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只有当我们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和成本内,按照预定的质量标准,生产出一部预定类型的电影,我们才能在后续的包括营销宣传发行影院市场资金回收再配等等细分环节上,有序推进,并进一步完善整个中国电影体系的工业化。
那时的中国电影才是真正的工业化产品,才能够真正地成为更大的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