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文化,在中国传播广泛,几乎涉及到每一个人,翡翠文化已经在国人心中扎根,影响力不言而喻。翡翠饰品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自古就被赋予活力、健康、富贵、长寿的寓意,也象征着夫妻之间感情的坚贞不渝,许多人爱把翡翠作为礼品,以此来表达良好的祝福。
而翡翠在我国的使用和收藏时间不像和田玉那样的源远流长,它最初的价值也并不高。产自滇缅一带的翡翠又称为硬玉,而和田玉属透闪石,是软玉的一种,二者在产地、性状上大相径庭,际遇也不尽相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云南的翡翠玉最初并不被人们当作玉,就像“蓝田”、“田黄”一类的美石,只是勉强称之为玉。《阅微草堂笔记》成书时,翡翠已经被视为,之物,其价值远远超过和田羊脂玉这样的真玉。纪昀还感慨,前后不过相距五六十年,翡翠的物价已经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艳夺春波,娇如滴翠”的翡翠及翡翠制品逐渐成为宫廷显贵们的新宠,在他们的带动下,民间也开始注意起这种新兴的玉石,价格一路上扬。
对于收藏翡翠来说,一般都很注重材料的“种”、“色”和“水头”,其实,雕刻工艺也应值得注意的,非常重要。翡翠在设计风格与雕刻工艺从清朝中晚期开始,就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以浮雕为代表的雕刻技术,加上当时翡翠款式的简约风,人们已经慢慢感受到这种石头的魅力。直到20世纪70年代,翡翠的设计才慢慢彰显出个性与精致,不仅保留了翡翠中本存在的传统气息,还注入了一些较为新潮的雕刻思维,让整块翡翠活灵活现。
现代的雕刻和传统的还有很对不同的,“俏色”是我国传统的雕刻技艺上,需要匠师有丰富的经验,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对一块料上的二种、三种以上的天然色彩进行巧妙经营的“变废为宝”手法,有的可以在雕琢的过程中出现另一种色彩。
传统的翡翠饰品的雕琢一般是通过师徒传承,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样学的,重在意和境,在形上不一定求物的结构比例的正确,在顺势处理上只要合意即可,所以在小饰品的题材上完全传统化,具体的雕刻形象大多是蝠、兽、竹、松、梅、鹿、如意、灵芝、花叶、秋果、钱、寿桃等,由这些形象组合来表达吉祥如意。
现代的一些新的翡翠饰品,其特点:
一是雕刻取材内容更加广泛,如鳄鱼、大咀鸟、青蛙、海豚等,犹如古树新芽,朝气蓬勃;二是造型讲究结构比例正确,刻画精细入微,神态逼真,给人以新意;
三是应用素面的光亮和亚光及点、线、小面的变化进行的表面处理所产生的质感,使作品的层次、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四是在形象上多采用高浮雕或圆雕,充分利用石料的三维空间来制作。
这四个特点明显区别于传统做工的作品,使雕刻艺术更上一层楼,是玉石文化中的新气象。,而这些寓意尤以用雕工表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