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币,即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以自己为主体所发行,可自由流通,兑换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同时在该平台具有一定的特权的数字货币。典型的数字货币有币安发行的BNB,火币发行的HT和OK发行的OKB。
其中,币安首创的了平台币这一模式,以自身的交易所业务为背书,这一创新式的玩法为币安带来了交易量和持币量的双赢。最近,BNB再度一骑绝尘,连续暴涨,据相关平台统计,截止到昨天,BNB的市值排名已升到了全球数字货币排行榜第九位。
面对这种情况,包括Coineal、多比Dobi Trade和MXC在内的十余家二三线数字货币交易所联合宣布将于3月6日上线类平台币KTN,功能对标BNB。
KTN是“弯道超车”还是“螳臂挡车”?这个聚合多家二三线交易所的类平台币,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走势?
求生,更要求胜
对于交易所来说,收入来源主要是上币费和交易手续费。因此交易量可以说是交易所的立身之本,而其中的大头就是上币费。
在一年之前的3月,交易所是所谓躺着赚钱的黄金行业。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许多交易所负责人都怀缅了当初的荣光:“不需要跑业务,哪怕就是呆在办公室里,项目就会源源不断涌上门,抢着求上。”
疯狂的乱象掩盖了危机,进入熊市之后,很多中小交易所瞬间体会到了什么叫“门庭冷落车马稀”。对于“优质项目”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现在能付得起上币费的,都叫优质项目。已经不是我们可以挑的时候了。”
但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项目出了上币费就割韭菜,就是拿我们的信用给他们买单。太多人把这事搞臭了,比如说杨宁这种,对于交易所来说就是透支自己的生命,,只能陷入恶性循环。”
“每逢熊市就是大所越来越强的时候,因为他们可以不要上币费上线好项目,维持日活和交易量。而小交易所为了活下去,只能垃圾币空气币什么都上,然后一堆开盘破发瞬间暴跌的,,自己交易量归零,彻底玩完。”
“但是小交易所资金储备不够,不收这些上币费,每天烧钱也根本烧不过大所,很快就玩完了。”
既不能饮鸩止渴,又不能白白等死,交易所们纷纷开始寻找新的求生手段,而平台币融资,成了,一条可行之路。
中部交易所的合纵连横
但是,简单地发行自己的“平台币”,并不能盘活整个局势。因此,各个交易所分别想出了不同的玩法,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交易抵扣手续费。
币安的BNB玩的就是这一招。BNB支付手续费第一年5折,返佣20%,如果手续费需要支付1BNB,实际只需要支付0.4BNB。第二年7.5折,返佣40%,1BNB的手续费实际支付出去0.45BNB。币安有返佣比例最终解释权,通过返佣比例调节手续费。
不过,体量不够的交易所,玩起这招来总是难以逃脱“马太效应”的诅咒。成交量越靠前的交易所,往往其用户数量越多,存储的资产数量也越多,所以这些平台的流动性更好,用户体验也更佳。反观那些跟随其后的追赶者,由于它们钱包里的数字资产量有限,因此很难在成交速度和充提币速度等维度上跟那些龙头们一较高下。
既然如此,越是大交易所发行的平台币,玩家越会购入以用来在交易时获得优惠。而小平台的平台币则越来越无人问津,同时还会导致交易量流失到大平台去。
既然简单的抵扣走不通,那么中小交易所就不得不寻求新的增长途径。曾经大火,而现在已经凉凉的“交易即挖矿”就是其中一例。“交易即挖矿” 是用平台币吸引“交易矿工”刷单,平台再将用户刷单产生的手续费以平台币的形式返还的交易模式。
它被张健的Fcoin交易所发扬光大,在最辉煌的时刻甚至一度碾压币安、OK、火币三家交易所。但是它的本质是一场无法持续运营的活动,从其他老牌交易所抢占用户,为交易所带来有效的交易深度只是短时的功效,长远来看,所有“交易即挖矿”的平台币都没有逃脱崩盘和归零的命运。
痛定思痛,这些交易所开始联合起来,希望获得更大的力量,“作为中部交易所,交易量拼不过币安,合约拼不过OK,宣发拼不过火币,但是自身有一定实力。这种情况下,联合起来显然是更好的策略。”在解释多家交易所共同发行的类平台币KTN的思路时,参与方说,“KTN好比‘数字欧元’,建立在非头部的强交易所联盟基础上。”
KTN是未来中部交易所的生态基石?
其实,在头部的大交易所中,发行自己的平台币更重要的是构建自己的交易生态。这一点火币迈出了尝试的第一步。
根据火币第四季度公告,平台币HT目前已经实现以下应用场景:火币创业板项目上币投票;火币创业板项目方保证金;推荐机构保证金;超级火伴保证金;OTC商家保证金;火币全球生态基金;OTC法律服务;HT持有者权益;火币生态伙伴交易专区;火币云保证金;Huobi Club消费。
这十多项场景几乎涵盖了整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涉及火币Global、火币矿池、火币云、火币律林、火币大学等火币业务。尽管去年火币HADAX上币一地鸡毛,其后更爆发了“杨宁消费币跑路”等恶性事件,但火币HT还是对火币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BNB也已经不是当年币安刚刚崭露头角,为了筹款何一亲自出来兜售的单一募资用途的“平台币”。如今的币安,从币安 Labs、币安链、LaunchPad 募资平台,再到币安交易所、DEX 去,化交易所等等,俨然钱包揽了从项目孵化投资方、发币服务、ICO 募资平台、再到交易所的一条龙服务。
币安CEO赵长鹏更是直言不讳:“未来LaunchPad和币安上币,会优先考虑在币安链上发布的项目。”
一旦大交易所的生态形成,对于中部或底部交易所来说,流量的“虹吸效应”会更明显。因此单独无力对抗的交易所们达成了联盟,共同发行KTN,并且寻求建立一个新的跨平台生态。按照KTN的宣传,这个类平台币背后一家位于新加坡和日本总部的区块链资讯平台,可能会以15家交易所的联合背书和实体项目支撑共同打造自己的生态。
KTN将会以联合发售的形式在未来在这15家联合发售的交易所上线。它的目标是以币为核心,联动这些交易所,形成一个新的内部流通循环。
曾经,要做好一家数字货币交易所,需要的仅仅是金融基本功或者靠谱的服务,前者如OK,后者如火币,这就已经足够。而如今交易所在“平台币”“类平台币”上的明争暗斗,实际上标志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之间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大平台必备的素质又多了一条:创意与创新。
至于KTN,如果其联合的交易所不出问题,也能实现一波上涨。但指望一支币拯救中小交易所或许不大可能。毕竟,只有通过独特的个性化服务和真正对用户有用的技术,中小交易所才有可能像2017年的币安一样,在天时地利之际,抢占用户流量,从而逐渐扭转现有的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