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各地要闻>正文

这座城平安如影随形!厦门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纪实

时间:2019-03-22 15:10:49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引子:2018年度福建省综治考评结果近日公布,厦门综合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取得五年来,成绩。今天,请您跟随本报记者的目光,检阅平安厦门的时代答卷。

这座城平安如影随形!厦门打造,安全感城市纪实

  厦门之美在风景,更美在平安和谐

  初春的厦门,空气清冽,温暖湿润。高高低低的棕榈树,婆娑着平安人家的烟火;远远近近的三角梅,浮动着文明城市的香气。在这座“海上花园”,无论是230余万常住人口,还是170余万流动人口,都有一种对自己朝夕生活的城市的信任,这种信任积聚成信念,名叫安全感。

  行人车辆,相互礼让,和谐共处;校园内外,家校共治,安全有序;街头巷尾,群防群治,平安稳定。

  ……

  正是这一帧帧图像构建了厦门百姓满满的安全感。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厦门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发展之基、民生之本来抓,有力推动了全市平安建设工作升层次上水平。这一切,离不开全市政法部门及干警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打造,安全感城市和法治中国典范城市目标过程中的辛勤付出,更饱含了全市人民群众的真情奉献。

  如果把“平安厦门”比作一个健康的躯体,那么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政法干警及人民百姓的共同付出,就是这个躯体中一个个跳动且不可或缺的“平安细胞”。

  数据不能说明一切,但却能直观反映工作的实效。据统计,2018年,厦门在全省综治考评中,位居第一名,取得五年来,成绩;群众安全感率达98.911%,排名全省第一,创历年新高。

  1.

  从厦门思明区东渡一路往北,海沧大桥如同一张满弓,平安厦门的腾飞之箭就在弦上。1月16日,记者来到海沧一所外来务工子女高达92%的小学,被这里不同凡响的平安文明办学理念深深震撼。

  走进厦门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见到的场景,是可与,城区一流学校媲美的优美环境,是笑靥如花、彬彬有礼的学生。

这座城平安如影随形!厦门打造,安全感城市纪实

  从“一声问好一个拥抱”开始,孩子们变得更有礼貌

  戴曙光是厦门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的校长,据他介绍,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共有霞阳和霞光两个校区,目前共有1-8年级在校生4000余名。

  下午放学时分,在霞光校区校门口,记者见到一群安静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路边很少有接孩子的车。印象中,只要一到学校上下学时段,各个学校的门口基本上都是被人和车堵得水泄不通,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校周边路段的拥堵。霞光校区门口出现的景象,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反差感。

  “少送一百米,言传又身教。”戴曙光用这句话解释了反差感背后的玄机。

  2017年2月,刚刚到任不久的戴曙光发现霞阳校区校门口的道路只要一到上下学,路上总是被行人、车辆以及占道摆摊的商贩,堵得水泄不通。

  “不行,必须要改变!”不久后,借着霞光新校区建成即将投入使用的机会,学校提出了“少送一百米,言传又身教”的家庭教育提升工程,建议家长将车停在距离校门100米远的地方,让学生走100米进学校,既锻炼了身体又杜绝了交通的拥堵与无序。

  刚开始,家长们纷纷表示不理解:路是人走的,给车通行的,凭什么不能开到校门口?“两个孩子,一个孩子的接送车开到校门口,一次少走100米,上下午来回就少走了400米,按一年200天计算,就少走了80公里,九年就少走了720公里。反之,另一个孩子的接送车停在100米外,九年就多走了720公里,,这两个孩子的身体素质会一样吗?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对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责任心有正面影响。”家长会上,戴曙光的一席话,顺利解开了心结。

  路通了,心顺了,但另一个难题又摆在了学校面前,那就是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问题。

  戴曙光观察发现,每到上下学,总会有成群结队的学生在门口尘土飞扬的路边摊上吃早餐或午餐。学校调查发现,竟有高达80%的家庭没有为孩子准备早餐,基本上都是让孩子自行解决。

  如何解决孩子们吃的问题?唯有家校联动,改变错误观念。

  “想不想你们的孩子长大了为家庭传宗接代?”带着这句开场白,戴曙光再次召集家长们开了一次会,把早餐问题提到了关乎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永续发展的高度,思想工作做得入人心也接地气。很顺利,孩子的早餐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过去,中午多把孩子交给社会托教机构或在路边摊解决午餐”。早餐解决了,午餐也同样不能马虎,为此,学校决定自己办食堂,彻底解决吃的问题。

  据戴曙光介绍,学校目前有1800名学生在校内吃午餐,学校前年年底启动了“午餐工程”,提供三菜一汤一饭。其中,一至三年级每餐9元、四至八年级10元,饭、汤都管饱。学校还邀请家长来食堂当“监工”,孩子吃得好不好、干净不干净,家长看了就知道。

  “午餐工程”从源头上解决了学生吃“路边摊”的问题,校门口原来随处可见的流动小餐桌自动消失。教育、市场监管、食安、交警、城管等部门顺势而为,开展联合整治,无证商贩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现象得到彻底改观。

  “早起一问好,回家一拥抱”,给孩子多一点拥抱,让爱传递下去;

  “自己的垃圾自己管”,通过校正行为,培养孩子担当负责的人格特质;

  “一人一绿植”,塑造孩子热爱生活、快乐学习的品格;

  ……

  从关注孩子的早餐午餐问题的家庭教育提升工程1.0版本,到关注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2.0、3.0版本,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正以它独特的办学理念,随时随地、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一个学校、一个片区的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和家庭。如何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以实际行动做了诠释。目前,这一探索已在海沧区全面推广。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群众的需求上看,美好生活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还包括非物质需求。2017年12月份,厦门开始全力打造“五安工程”,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家安、路安、食安、业安、心安”等平安需求着力,为打造,安全感城市加油助力。

  潘维廉(William N·Brown)是福建省第一位持绿卡的外国人,管理学博士,曾任美国第一证券公司副总裁。1988年起任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外国专家、教授,从此定居厦门,一家四口在厦门整整生活了31年。这31年,厦门经历沧桑巨变,而潘维廉正是见证者之一。

这座城平安如影随形!厦门打造,安全感城市纪实

  《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式暨潘维廉教授厦大执教三十年纪念感恩会举行

  “我去过全世界很多城市,有很多很美的地方,但我却被厦门吸引了。”潘维廉跟记者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前不久,他的一个外国朋友来厦门,打车的时候把行李忘在车上。因为车牌号和车子颜色都记不清了,只好报警求助。没想到,不到一个小时,警察通过监控,帮他朋友找到了出租车,并把行李箱完好无损地送了回来。“这让我朋友非常惊讶,因为他怎么都想不到,厦门的警察、厦门的监控系统会做得这么好,处置效率这么高。”

  潘维廉和他的朋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地感受到了厦门这座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

  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百姓有稳稳的安全感和满满的获得感,除了当地党委、政府对社会治理有行之有效的科学手段之外,基层民间的群防群治组织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鼓浪屿,你很容易就能遇见一位身穿“人民调解”标识小马甲、穿梭于人群之中的老人家。这位总是挂着温暖笑容的老人家叫柯乃分,今年73岁的他是位退休教师,退休后加入了“平安志愿者”队伍。作为一名鼓浪屿景区的人民调解志愿者,哪里有矛盾,他就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

  湖里区兴隆社区目前居住着300多位台胞。2015年5月份挂牌成立的“熊麒调解工作室”是厦门市第一个以台胞名字命名的个人调解工作室。两岸在法律法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造成涉及台胞台属的纠纷。基于此,从1996年起就在厦门投资兴业的熊麒迫切意识到,社区台胞需要一位深谙两岸民情的“娘家人”居中斡旋。2015年,在厦门生活二十余年的熊麒,在当地街道及司法所的帮助下,成立了个人调解室,调解室在台胞之间、台胞与当地居民之间搭建起了有效沟通的桥梁。

  在厦门,像柯乃分老人和熊麒个人调解室这样,长期致力于基层群防群治工作,默默贡献自己力量的人和群体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厦门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

  3.

  让厦门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哪里?那就是破解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痛点,最终解决老百姓的心头之烦、心中所忧。

  怎么做?厦门锐意创新,不断探索实践,努力做合格的时代答卷人。

这座城平安如影随形!厦门打造,安全感城市纪实

  厦门市公共安全管理,

  2013年以来,厦门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贯彻落实省市党政领导综治责任书为抓手,紧紧围绕打造,安全感城市的目标,坚持人民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专项治理为抓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不断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翻阅2014年以来厦门社会治理的成绩单,不难看出,这座城市的安定和谐跟全市人民的辛勤付出是成正比的。

  2014年,镇街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和视频监控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猎狐捕鼠”“剑盾”等专项行动;组建10万名“红袖标”治安志愿者参与群防群治;培育了“水木”“树霞”等以个人命名的调解室,建立282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那一年,全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5.03%。

  2015年,出台全国首部具有可操作性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地方性法规;在全市所有村居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农村)”创建活动,打造了曾厝垵文创村、蔡塘社区等一批工作品牌。那一年,全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81%。

  2016年,培育了“海沧调解在线APP”、湖里禾山司法所“网络调解室”、鹭江公证处“公证云”等一批创新平台;打击盗抢骗、清剿诈骗窝点、缉枪治爆、“飓风肃毒”等专项行动;开发应用厦门百姓“APP”,形成全市统一的群防群治队伍基础数据库。那一年,全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2.61%。

  2017年,以确保厦门会晤和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持续深化平安厦门和,安全感城市建设;“雪亮工程”被确定为全国,支持城市;打造“最强大脑”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打造曾厝垵社区多元共治模式;开展打击盗抢骗、“打黑恶、缉枪爆”等一系列专项行动。那一年,全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2.75%。

  2018年,大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着力排查化解涉众型金融风险;推进“五安工程”;打造“家住厦门”智慧小区平台;打造新时代特区版“枫桥经验”。到了去年,厦门市全年刑事类警情达到10年来,水平,在2017年比降42.75%的基础上再降23.79%。

  ……

  在白鹭的祝福声中,厦门迎着朝阳前进,一个站在新时代,肩负新使命,人民群众更满意、治理体系更完善的“平安厦门”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这座城平安如影随形!厦门打造,安全感城市纪实

  市民共建共享平安厦门美好时光

  【评论】

  人民的点滴诉求是创安行动的哨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期待作出的时代回应。

  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一年,2019年厦门市将从全力维护政治安全、着力保持社会安定稳定、聚力服务保障发展大局、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致力深化政法领域改革创新、努力打造过硬政法队伍等方面回应时代需求,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美丽的鹭岛,人民的诉求就是公共治理的哨声;对安全的需求是哨声中的最强音。“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些诉求不论大小,可能是份早餐,是百米的拥堵,甚至只是一个丢失的小钱包,都将进入社会治理关注的视野。由此,行人车辆在斑马线上的礼让举措,成为这座城市优雅的风度;校园内外家校共治,尽显教育者的育人情怀和人生智慧;街头巷尾群防群治,是人民充分参与社会治理的亲证。

  厦门市民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发挥主人翁地位作用,全体市民在踊跃参与家安、路安、食安、业安、心安“五安”创建活动中,收获了一份让内心充满自豪的喜悦,书写了一张平安厦门的时代答卷,描绘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景象。

  回眸往昔,闯急流、涉险滩、立柱梁、破藩篱……厦门一系列社会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果,为当地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财富和巨大动力;源于金砖厦门会晤成功举办助力厦门社会治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源于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具有先行先试的综合优势勇当时代“排头兵”的担当;源于厦门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已有初步探索和较好成效。

  放眼未来,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是动态的,平安创建工作是动态的,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面对人民群众追求幸福平安的更高期待,面对错综复杂的风险和挑战,厦门市委、市政府正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大的政治担当和更加敏锐的治理智慧,坚持以人民为,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目标,持续深化更高水平的平安厦门和,安全感城市建设,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荡逐梦征程,汇聚创建更完善平安体系的磅礴力量。(蔡开元 赵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