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还是穿过车流人海去了泸沽湖——16年前的春节曾在那里度过。
想再看看这“东方母系氏族文化家园中的,一朵红玫瑰”;想在这里再一次吟诵:“泸湖秋水阔,隐隐浸芙蓉”“闻道泸湖别,,山光锁翠霭云边”……内心深处,就是想探访这里的生态文明建设。
湖水,依然蓝得凛冽,亮到透彻,是多年未见的瓦蓝瓦蓝;格桑花,漫山遍野,簇拥着、热烈着、奔跑着,示人各种欢颜;青山,从堆云叠翠中逶迤而来,在如绸的水中湿个前额,又迅即探出头去……我留意到,这里刚刚实施了雨污分流及三线入地改造工程,去年还进行过“双违”专项整治。应该说,这里的绿色发展不错,生态环境挺好,担得起“诗意栖息,游人如织”这八个字。
天地者,生之始也,当然应该格外呵护。,总书记对此有过精辟论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绵延5000多年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心有桃花源,处处水云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孜孜追求。像古诗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等,都很好地表达了这种“田园诗梦”;“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人亦须草自给,但取枯落不滋者”等经典论述,则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韵律关系,提醒人类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善待自然。
的确,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事关美丽中国未来,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从灵魂深处真正重视。这些年,我们深刻体味到三点:一是前些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积累了不少环境欠账。当我们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之时,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水土流失等,又反过来进行了持续加倍的报复。大自然“伤心”了,人民群众不满意。二是党的十八大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总书记的生态理念已深入人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总书记的生态要求正落到实处,“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三是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2013年相比,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下降22.7%,曾经深入“霾伏”的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更是下降了39.6%。而北京,PM2.5平均浓度从每立方米89.5微克降至58微克。
这种深层次、全方位、开创式、根本性的历史巨变,是,生态文明思想结出的硕果。,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闪烁着真理光芒的全新科学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任何一种思想,必有其诞生之基。同样,,生态文明思想,既是时代热切呼唤的产物,也是其绿色情怀使然,既是大国历史担当的刚需,也是其忧患意识的表达。故,梳理,的生态实践基础,总结其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十分必要且意义非凡。
在1975年9月20日的《延安通讯》上,有通讯名《取火记》。它讲的是,,在陕北梁家河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由于遐州僻壤不易拉煤,当地群众大量砍伐树木烧火做饭,造成水土流失。此时,《人民日报》关于四川省大办沼气的报道引起了他的注意。年轻的大队支书于是步行50多里赶往县里汇报,后又远赴四川“取经”,终于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从此,“家家户户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很感慨:那时的,才20出头,就已经为保护黄土高坡的植被、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而晨兴夜寐了。山水有情,必记取这如火的初心!
在《知之深 爱之切》这本书上,我读到了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1984年3月2日的一次讲话。讲话的主题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多一些战略眼光,即要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三大前提下搞农业。他说,“就资源讲,有一个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问题。自然界为人类造就了日光、空气、土地、河流、森林、矿藏各种资源,供人类享用。过去,人类以无限制地开发以求生产的发展,这是那个时代的战略。现在,以合理开发、节制使用以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平衡,这是现代、当代的战略。人类不能只是开发资源,而首先要考虑保护和培植资源。不能只是向自然界索取,而是要给自然界以‘返还’,使自然资源更长久地为人类所享用、所利用”。他还讲,“就生态环境讲,有一个生态战略问题。人类从水土流失、肥力下降、土壤沙化、环境污染、海洋毒化、气候变坏、灾害频繁的严重后果中,越来越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农业经济早已超出自为一体的范围,只有在生态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稳定而迅速的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就人口讲,也有一个人口战略问题。人口不断增长,而地球不再增大,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就愈来愈少。人类生活水平越高,生产、生活过程的有害产物就越多,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就越厉害……资源的减少,生态平衡的破坏,要求人类不要再无休止地自我膨胀”。这可是34年前讲的啊,那时的人们更多地还在考虑填饱肚子的问题,而,同志已深谋远猷,考虑到了未来的生态和自然。真是余音绕梁!
在《摆脱贫困》这本书里,我也读到了一篇又一篇蕴含生态之意的佳作。在《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写道: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他深刻指出,“一件事办得是否有意义,有价值,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例如,修了一道堤,人行车通问题解决了,但水的回流没有了,生态平衡破坏了;大量使用地热水,疗疾洗浴问题解决了,群众很高兴,但地面建筑下沉了,带来了更为棘手的后果;这类傻事千万干不得!‘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应成为我们为民办实事的座右铭”。在《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一文中,他言简意赅:“资源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一文中,他情深笔重:“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在闽东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山林资源是一个重要的优势。“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闽东群众的这句话,说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29篇文章,无不富有创见,无不洞深烛远,无不深切著白!
在浙江安吉农民的一封信里,我读出了生态文明的力量。今年4月9日,安吉县盛阿伟等20名党员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愿意捐献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安吉,是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到安吉余村调研,听了该村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的汇报后,他推心置腹:“刚才你们讲了,要下决心停掉矿山,这些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我们要留下最美好的、最可宝贵的,也要有所不为,这样也许会牺牲一些增长速度”“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要有所得,有所失,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话语朴实,却字字千钧——这不就是绿色发展观吗?
…………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以上所述足以照见:,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一以贯之、日益丰赡,绿色情怀始终如一、浩瀚高远,在蓝天,在大海,在历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