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几乎每一年咖啡行业都会发生几件不大不小的事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咖啡行业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个人、连锁品牌、资本入场的也越来越多。而今年咖啡行业,的事件无疑就是瑞幸咖啡携10亿资本,“以咖啡新零售”的互联网模式品牌概念进驻咖啡行业了。
在此之前已经有类似的咖啡零售品牌在进行运营了,如连咖啡、一些自动贩卖机的咖啡吧等等,但是从资本体量到宣传力度都相对逊色于瑞幸咖啡。
那么,到底国内的咖啡市场正在发生哪些转变?瑞幸咖啡的互联网“咖啡新零售”概念是不是真的能颠覆传统咖啡的经营模式?咖啡行业的投资者又应该怎样的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咖啡新零售与传统第三空间
传统的咖啡模式概括来说就是第三空间以及精品咖啡文化,而瑞幸带来的新零售则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物。但是我们看到,瑞幸其实并未全面放弃“第三空间”的文化属性,在其开设的店面类型中,我们也能找到实体店的身影。
瑞幸咖啡的模式非常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观念,便捷、时间成本低,而且由于外送团队是自己的而非外卖平台,在外送服务上应该能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服务质量会更加有保障。瑞幸咖啡的消费者属于对咖啡有强需要的类型,如白领对咖啡因的提神的需求,还有就是一些“朋友圈打卡”的,这与之前的“星巴女”有类似的属性。
因为其消费者的“咖啡强需求属性”,我们看到瑞幸的咖啡店主要还是分布在一些SOHO附近,对二三线城市的进驻应该还是有一些难度。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些SOHO里,瑞幸咖啡其实还有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咖啡机租赁”。之前在望京SOHO上班的时候,公司就配有一台小型的意式咖啡机,illy的咖啡粉,可以说随时都可以喝到咖啡,并不需要等30分钟。甚至我还看到有自己做手冲咖啡的,经常能看到这个朋友去清洗手冲的一些器具。
这也是咖啡高认知度,所带来的另一层挑战,一方面对咖啡需求高,另一方面对咖啡品质也要求高,自己动手来做的概率也很高。
相对的,还是以星巴克咖啡为例,却没有这层顾虑,“第三空间”是有着社交的属性,需要进店消费,消费场景有很大不同。两者消费者有重叠的部分,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咖啡新零售与单店投资者
瑞幸咖啡的拓店应该是有着很好的数据支持,APP下载量、购买数据等,依据不同区域的用户数进行针对性的拓店策略。这与塞纳左岸咖啡是一样的,都是根据真实的市场数据、商圈数据、消费者数据来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对独立的投资者来说,你基本上没办法获得这些精准的数据,你并不知道这些消费者是不是咖啡的直接消费者,还是“第三空间”类的消费者。这也可以说制约独立投资者的一个,的问题,也是为什么他们基本竞争不过连锁品牌的原因所在。数据的缺乏,让单店投资者对咖啡店的运营、调整非常的茫然。拍脑门、凭感觉、经验主义,都是不可取的。
中国的咖啡市场越来越好,但也越来越难做。竞争的加剧,意味着需要更强的专业实力以及更加精准的运营数据来做支持,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塞纳左岸咖啡—连锁解决方案
之所以可以被称作“方案”,是因为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借由专业的分析以及大数据基础来制定的咖啡店开店策略,具有非常清晰的内在逻辑。所有的环节都是针对性分析得来的,而且紧密相连。
市场上很多咖啡店的开设是没有这样的系统性分析的,咖啡店设计就是设计,好看、漂亮,却没有与后期运营、咖啡店定位等进行综合分析,导致咖啡店后期运营会有阻塞感,暴露很多问题。塞纳左岸咖啡的连锁解决方案会是很好的“借力方式”,而对于仍然决心自己开咖啡店的朋友,一定要做好全面的分析再去开店,否则失败的可能性会直线上升。
结语
就当下现磨咖啡的三种运营模式第三空间(星巴克)、咖啡新零售(瑞幸咖啡)、咖啡+轻食+空间(塞纳左岸咖啡),各有优劣,这就如同电商再好,线下实体店依旧不断在开设。不同的模式都是在解决不同的咖啡消费者需求,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现象,激烈的竞争导致咖啡市场更加细分化,而这也让咖啡消费者在挑选服务的时候更有针对性。总之,这是一件好事。
塞纳左岸咖啡作为“咖啡本土化”的代表性品牌,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咖啡文化同时,加入轻食产品系列,将会在咖啡店利润方面更加有保障与突破性,同时也让咖啡店的生存能力更强,竞争能力更强。至于哪种方式更适合投资,相信每一位投资者心里都有一杆秤,而市场也会给出最真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