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各地要闻>正文

伍新凤: 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18-06-13 14:18:13    来源: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国的建筑文化延续数千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中国建筑是既有艺术形象,又同时有不同功能的构筑物,无论是,宫殿还是民间寺庙,陵墓或园林,都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中,有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的鲜明特点。一直以来,建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建筑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表达一种文化的意义,一处建筑显示出一种文化意义,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特定文化也必然在建筑上表现出来,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探索而延续和发展着。

  5月17日,中国建筑理论,论坛在泉州召开,贵州天海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伍新凤受邀出席并发表演讲。伍新凤认为,建筑应当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人们的意识观念相适应,人类发展的灵魂是文化,而建筑本身又是社会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体现,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地方性建筑风格。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使建筑文化在传承中创新。”伍新凤说。

  文化,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构成,建筑师通过建筑这一媒介来体现特定时期的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概而言之,人们按照自己的文化塑造了周围的建筑,而建筑又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可以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伍新凤认为,建筑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建筑的形式、功能与意义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一个建筑的落成,不仅是物质成果的标志,更是文化建设的开始。建筑文化,在理论上,使人们再度认识建筑的本质意义;在实践上,影响每个规划设计建筑师文化观念和素质,并反映在其作品中;在社会效果上,影响和左右着大众的建筑审美情趣和能力。

  会议中,伍新凤带来了主题为“民族的现代化,现代的民族化——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建筑通常利用象征手法、仿生手法、隐喻手法来表现特定的含义,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

  天海规划在以往的规划设计作品里,有多处采用了象征手法。如铜仁市博物馆就是依据铜仁特有的梵文化背景而创作的,作为梵净山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铜仁市有着浓厚的梵文化背景,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铜仁市作为一个与“梵”有缘的城市,可以承办与佛教相关的活动,增强铜仁佛教文化在其信众心目中的地位。梵文化可以代表了铜仁市核心形象,根据这一文化背景,天海规划在创作铜仁市博物馆时,充分运用了这一地域精神的象征手法,来达到“形有尽而意无穷”的目的。

  仿生手法,也是天海规划一直采用的设计方式。将建筑设计成更加亲近大自然的需求不仅仅是浪漫美观上的需求,也是真正生理上的需求,让人们重新彻底地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为一体。天海规划在设计凯里市歌剧院时,很巧妙的运用了仿生这一手法。作为现代城市中发出天籁之声的主要场所,是城市喧嚣中的甘泉,空灵而恬静。国人都知道,享有“蝉之声”美誉的侗族大歌,作为民族的天籁,未加任何修饰,以一种原生态的原汁原味唱响了世界。蝉之声,是田园的一种乐趣,是乡村生活的一种恩惠,那是清幽的形象化,并使之具有了生命。天海规划以此作为凯里市歌剧院的创意设计理念再恰当不过,不仅寓意深远,还更能体现其人文上的联系,展示浓厚的地域个性。在歌剧院的具体造型上,以自然的蝉作为基础,进行创意设计,使之在寓意着人文的天籁的同时,也表现了自然的天籁,两者于形意之间巧妙的结合,更彰显了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在天海规划的建筑创作中,隐喻手法的运用已屡见不鲜,三都县五,酒店的设计理念就来源于水族“鱼托葫芦”的传说故事,恢宏大气的同时充满文化内涵,酒店主楼建筑是葫芦的造型,酒店副楼及楼道由四条抽象的鱼组成,与主楼构成了“鱼托葫芦”的景观效果,主楼“葫芦”及副楼宝顶都采用了“双叠水”,体现了独具水族特色的建筑形式;酒店的大门巧妙地运用了水书的“卯”字,使整个酒店洋溢着浓郁的水族文化之灵气,酒店的点睛之笔在于酒店四周围绕着水体景观,体现了鱼托葫芦于洪水中的现实景观之外,还增加了酒店的灵性及亲水性。用这些建筑造型和装饰隐喻了水族文化“鱼托葫芦”的传说故事。

  伍新凤表示,建筑文化要发展,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传承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必须创新,创新必须走民族化道路,现代化是民族化存在的基础,民族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民族化与现代化并不矛盾,它们完全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与发展。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断创新,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就一定能够屹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就一定能够为世界建筑文化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此次学术论坛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2018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未来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将在支持总会工作的基础上,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围绕值得关注的议题进行探讨。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