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钜派投资被要求用一个字来贴切形容当前经济形式,钜派投资的回答是“变”字。的确如此,继海南自贸区、博鳌开幕式“十大开放举措”、金融业开放时间表之外,近日,对于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据钜派投资介绍,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行业自律约定将放开央行拟允许商业银行适当提高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按银行的规模分批进行。
钜派投资指出,在此前的博鳌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专门就此进行的表态:中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目前我们已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可根据基准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据商业银行自身情况来决定真正的存贷款利率。其实我们的最佳策略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市场改革。
要知道,在2013年和2015年,中国分别完全放开了贷款和存款利率的浮动。但实际上只有贷款利率可以说是基本市场化,而存款利率依然存在着高度的管制。
海通证券姜超向钜派投资表示,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但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当中,有两个行业在我们看来基本上不是靠奋斗在赚钱,而是“躺着在赚钱”,其中一个是银行,另外一个是房地产。中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跟中国不彻底的利率市场化有很大的关系。而“利率市场化+管住影子银行”以后,金融地产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利率市场现状
钜派投资介绍说,2013年起,中国分别完全放开了贷款和存款利率的浮动。在当时的视角看来,存款利率放开管制是利率市场化的“,一枪”。这,一枪打是打了,但没见爆。
钜派投资指出,实际上只有贷款利率可以说是基本市场化,而存款利率依然存在着高度的管制,包括官方定价的窗口指导或者定价联盟,目前的现状就是存款利率上浮程度不能超过50%。所以,中国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不彻底。商业银行负债端,理财市场和存单市场利率已放开,只有储蓄存款还存在央行的窗口指导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隐性”约束。从规模上而言,目前商业银行体系负债余额近252万亿,其中储蓄存款余额近70万亿,也就是说商业银行还有接近三分之一的负债不是完全市场化的。
现在如果把钱存到银行,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只有1.5%,目前有银行最多会把存款利率上浮50%,也就是2.25%。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是4.75%,而去年所有贷款中执行基准利率以及上浮利率的比例高达85.7%,平均上浮比例是基准利率的1.26倍。也就银行贷款利率在接近6%的水平,而中间的近4%就是银行的存款息差。说明银行的定价行为非常不市场化。
资深市场研究者王剑向钜派投资指出,在完全理想化的市场环境中,央行的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比如再贷款、MLF、SLF、逆回购等),会影响货币市场的利率(比如SHIBOR、DR等),然后进而影响存款利率。其传导机制是:因为银行从存款市场和货币市场都可以借到钱,那么再不考虑其他监管指标等因素的情况下,两种渠道的真实成本会大致持平,否则存在套利机会。
当然,现实中没这么简单,还要考虑到监管成本、业务费用等摩擦因素。要想达到利率传导顺畅,人行调整操作利率,就能影响货币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再顺利地传导至存款利率,那么存款利率的管制和自律就要放开。否则人行的利率操作就会被梗阻。
而为减轻,一枪对银行业负债成本的冲击(没有一个国家的银行业能承受导弹),彻底放开的时机,至少应当是管制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1-法定准备金率)之间的差异很小时。要么降低r1(货币市场宽松),要么提高R(升准),也可双管齐下。换言之,一般是货币宽松的时候。
光大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向钜派投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易纲所说的“最佳策略”,并不是指在短期内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减少对存贷款利率的隐性干预,真正意义地逐步放开利率的上限。
央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小调整”
钜派投资表示,在“过去”的货币政策实践中,OMO操作利率总是依附于存贷款基准。通常是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之后,央行会跟随性地调整OMO利率。因此,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感受是相同的。
但是,自从2017年初开始,上述机制出现了改变:央行一直没有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对OMO+MLF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在这个机制中,对于贷款加权利率的影响主要通过金融市场以及银行的FTP的定价机制进行。
钜派投资认为,在未来的货币政策中,央行或许会将政策紧缩的压力更多的引向实体经济。预计会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让两个轨道的利率实现一致。对此,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