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段雪莲):当地时间4月12日晚,英国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森亚洲作品展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布鲁内画廊开幕。展览包括12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150多年前晚清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市井百态。
摄影师“自拍”:汤姆森与两个清兵
约翰·汤姆森成长于摄影技术诞生和初步发展的时代。1862年,不到30岁的汤姆森背着沉重的摄影设备离开英国前往东南亚,并随后以香港为,开始了在中国大陆及周边国家的游历。旅居中国期间,他的足迹遍布北京、南京、广东、海南以及福建等多个省市。作为首批记录19世纪中国的西方摄影师之一,汤姆森的镜头里不仅有晚清达官,,如恭亲王奕䜣和两广总督瑞麟;也有街头挑担子的小贩和裹足的妇女。
约翰·汤姆森摄影作品:满族新娘
“中国和暹罗——透过约翰·汤姆森的镜头”摄影展联合策展人姚咏蓓介绍说,与当时很多西方摄影师带有偏见的眼光不同,汤姆森拍摄的对象和视角广泛且客观。“他拍摄的是真实的晚清中国,没有那些负面的充满了猎奇心理的视角。在今天看来,我们认为他是新闻摄影的先驱。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概念,但他拍摄的作品的确与同时期的其他摄影师不一样。”
姚咏蓓介绍,2006年,长居英国的姚咏蓓在伦敦维尔康姆图书馆的收藏中发现了汤姆森留下的三箱玻璃底片,并为这些老照片中记录的晚清生活图景所深深震撼。随后的十多年里,她一直致力于将汤姆森的摄影作品呈现给更多观众。姚咏蓓表示,这些老照片不仅非常具有历史价值,更充满了人文关怀。她以两张照片作对比举例说:“这张照片里的女孩看上去只有十几岁,她就要结婚了,可以看得出她生活在富贵的家庭,但是你看她的眼神,透露着悲伤,因为今后她就要在这个后花园里度过一生了。而你再看对面墙上挂着的这幅照片,拍的是一位南方女子,朴素贫穷,她生活在船上,以捕鱼为生,但她的眼神是多么自由。所以,在150年前,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够从眼神读懂这些被拍摄者的内心,我觉得太有价值了。”
策展人姚咏蓓(左一)与出席当晚展览开幕式嘉宾合影
姚咏蓓评价道,汤姆森不仅摄影技术一流,还十分擅长与本地人打交道。所以在19世纪末期的中国,他这个白皮肤,蓄着连鬓胡,戴着高礼帽的“洋人”既能够出入豪门名苑,为皇亲,拍摄肖像照,又能够在街头与底层劳动者打成一片,捕捉市井生活。“他这个人的沟通能力相当强。他不懂中文,在中国生活期间他认识了很多乐于帮他忙的朋友。因为他尊重中国人,所以中国人也愿意给机会让他拍摄。那个时候大家对相机还不太了解,甚至有的人迷信相机会摄取人灵魂的说法,但他还是拍到了很多珍贵的画面。”
英国观众参观“中国和暹罗-透过约翰 汤姆森的镜头”摄影展
前来观看展览的英国人杰奎琳·西姆考克斯对照片里晚清中国女子的日常生活,例如仆人为小姐梳妆打扮,,女眷围在一桌吃饭等场景特别感兴趣。“他常常住在中国人的家里,与他们成为了朋友。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拍摄到这些家庭里的女性成员。在其中一张照片里,他拍摄的裹小脚的妇女盘着腿坐在椅子上,裙子微微卷起,露出因长时间压迫而严重变形的脚。除了裹脚之外,这位被拍摄者的坐姿也非常不同寻常,在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位女子会那样坐的,因为在她们看来是不雅的。但汤姆森却能够劝说这位女子摆这样的姿势,来突出拍摄主题。”
西姆考克斯是亚洲服饰和织品鉴别专家,她还为展览提供了数套清朝女性服饰配合照片展出。谈到这些摄影作品的影响时,西姆考克斯说:“虽然只是150年前,但世界真是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汤姆森回到英国,把他的照片印刷出版之后,对于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来说,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根本无法去到中国,也许从书中读到过一些关于中国的知识,但当他们亲眼通过照片看到中国和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一定是非常有趣的。”
英国观众参观“中国和暹罗-透过约翰 汤姆森的镜头”摄影展
出席当晚展览开幕式的主要嘉宾,汤姆森摄影作品研究者,英国,电影制作人普特南勋爵对展览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认为,汤姆森作为一名摄影师定格了“瞬间永恒”,即使在150多年后的今天,观众仍可以透过他的镜头,回望历史,预见未来。普特南勋爵说:“他是一名非凡的摄影师。他想要通过照片让我们看到其他国家和民族,从而增进互相了解,互相欣赏;他让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文化,或许比我们更进步,或许需要向我们借鉴,但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我们将走近彼此,共同在这个地球上和谐共处。”
“中国和暹罗——透过约翰·汤姆森的镜头”摄影展将持续至2018年6月,免费开放。此前,在策展人姚咏蓓的推动下,汤姆森作品展已经在亚洲,北美和欧洲多地展出,参观人数近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