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各地要闻>正文

曾任伟:我和真实的中小企业在一起

时间:2017-12-21 15:36:23    来源:齐鲁法制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17中国金融年会聚焦

  曾任伟博士

  博商学院院长、民企成长研究专家,是博商会创始人之一。

  中国管理咨询联盟常务副主席

  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硕士

  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杭商大学顾问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商民企研究,执行主任

  他见证了30000名优秀企业家、近百家上市公司的“成长礼”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金融与实体,相融共生、关系,好的时代可能即将来临。中小企业该如何抓住自己的金融机会,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专家,博商学院院长曾任伟见证过中国太多企业出生与消亡,辉煌与落寞。面对历史的新常态,他到底有何心结?又有何使命?

   观点直击

    “中小企业跟风做投资,可能死得更快”

  刚刚过去的2017中国金融年会,博商学院院长、民企成长研究专家曾任伟的一番演讲,直击民企融资乱象与金融环境弊端,可谓一针见血。

  “很多人千方百计的想挂牌上市,不过是想获得投资者的钱,忽悠股民的钱。”曾任伟犀利地指出,当下中小企业主,大都善于抓住时下热点,通过利用股权、,、P 2P、投资等方式去引入金融机会,同时通过主动设置一些任务添加,选择一些投资性的资本运营机会。

  换一个维度来看待,这是因为现在民营企业家都觉得实体经济不太好做,于是纷纷希望华丽变身,转型为投资家。

  看似理直气壮。但是,曾任伟并不苟同:做好一个企业所必须的素质,就体现在这种不确定性、创新性、战略性和风险性。反过来讲,作为一个投资家所要具备的素质是洞察、分析、整合和对风险的把控能力。所以,“一个把企业做得好的企业家不太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家。”

  面对不胜枚举的“企业家病”,曾任伟以“八个锅七个盖”作比喻批评当前中小企业家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投资病:企业家们总是把钱用去买房、买车、买股票等等,,典型一个现象就是借短期的钱做长期的投资。再者是做多元化投资,当企业越做越大时,涉足的产业也非常多。以上种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跟金融机会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面对病症,面对短板,并非没有“解药”。曾任伟开出“药方”认为,中小企业要想借力金融,必须远离上述“病根”。同时,还需要“进补调养”: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从行业选择、商业模式的设计、客户产品定位、现流设计等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的重要影响要素来调整。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小企业想要主动抓住金融机会,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商业模式设计、企业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理念是不可忽视的维度。曾任伟提出,用行业重新定位,客户信誉带动链条发展,提高产品溢价能力,优化业务模式,完善治理模式和财务管控,来推动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渗透作用,而这才是真正的“投资”。

   博商解密

    他们如何培育了3 0 0 0 0名优秀企业家,近百家上市公司?

  深谙中小企业的“病与痛”,理工科出生的曾任伟,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对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与发展成长抱有极大的期许。

  针砭中小企业金融利弊的背后,其实是一份初心的发酵与生根。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放弃已经学有所成的建筑专业,一头扎进中小企业管理研究的浪潮中。亲自带队数百家企业的成长辅助,并长期保持与企业创始人的沟通研究,在近二十年的摸索中,他终于积累出一套真正适用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曾任伟发现,,适合中国成长型企业,的管理教育,必须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他率先提出行动M B A概念,并积极实践。由他创办的博商学院,便以系统实战、专注企业成长为核心目标,现已为社会培育输出30000名优秀企业家,近百家上市公司。

  在一份优秀企业榜单上,由曾任伟亲自参与培育和辅导的就包括了安奈儿、奥拓、海洋王、共进电子、德赛西威等。

  他对此感慨:“今生,的荣幸,就是与中国,真实的中小企业家在一起,相濡以沫。”

  “博三角”的概念

    构筑成长模型,中小企业的利刃

  作为中小企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专家,曾任伟提出了,的企业成长性模型———博三角的概念。该理论论证了企业稳健成长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清晰的战略目标、高效的组织运营力和总裁影响力。

  战略是公司的方向,为运营提供指南,为资源整合提供依据;组织运营力是企业发展,关键、,难的因素,决定企业的效率;总裁是企业的掌舵人,其影响力会对企业的文化打上深深的烙印,现已成为推动国内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利器。

  在一次访谈中,曾任伟曾与媒体谈及过自己的民企情结。早年,他作为企业咨询师,更多时间是为企业发展做诊断服务,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企业家并深入了解他们的痛点和需求,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民营企业的迫切需求,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出口。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当时的局面,因而萌生创办一所能真正支持企业家及其背后企业共同成长的平台。

  在博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曾任伟面临过多次两难的重大决策,但他内心燃烧的焰火从未熄灭。在如今企业家培训市场良莠不齐,各大知识载体的不断冲击下,很多一心想要坚持做好培育平台的“匠人”纷纷投降于市场,开始从事资本或者其他副业的转移。对于此种境况,曾任伟并不为所动。

  2017年,适逢博商学院成立11周年,他表示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博商将面临转型,而转型的方向,将更加全面地聚焦在通过绩效提升、管理改善、产业升级转型等方面,让企业真正获得成长价值。

  近些年来,随着博商学院知名度的拓展延伸,辐射区域越来越大,已然蜕变成为中国企业家实战教育,。但,曾任伟并不满足于如此。

  直面中国中小微企业家仍然存在的诸多困境,他始终觉得,自己还有一个尚未完成的使命,等待着随时的召唤。

  人物素描

    “与中国企业家走得,近的人”

  无论是今年年初的“深圳民营企业春晚”,还是年中的“董明珠初心与匠心”主题讲座,由博商学院——— 博商会主办的各项大型活动,均能以其强劲的品牌优势,号召近8000企业家踊跃参与,形成南中国,的口碑影响力。

  也有不少机构或投资公司纷纷找上门来寻求合作,甚至给出宏伟的扩张蓝图,1年之内让博商在全国遍地开花。然而,曾任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解与初心,依旧保持以稳健的步伐去部署研发、品牌、销售转型……精益求精的锤炼着全国九大分校,的教学质量与落地实操成果。

  据内部人士透露,作为创始人之一兼CEO,曾任伟的时间近80%花在了企业家同学身上。他参与课程系统研发,主讲公开课,做活动嘉宾、与同学们一同上课、游学。11年来,他可以被称作为“与中国企业家走得,近的人”。他与中国中小企业的关系,带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浓烈。

  只有真正的走进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才能更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痛点、盲点与恐惧。在这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年代,曾任伟却始终抱着谨慎的态度劝解正要准备创业的年轻人,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创业的基因和种子。也许是因为见证过太多企业的出生与消亡,一向以理性著称的他在这方面却有着让人难以理解的感性。

  曾任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博商学院的核心任务是传递中国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家能力、振兴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转型。

  “我希望博商给企业家留下的心智模式是:有用,把公司做得更好了!而不仅仅是平台很大,活动很多,可以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他的一番坦然告白,发于肺腑,溢于言表,激荡于胸。这是他此生,真心的期许,也是,虔诚的声音。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