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各地要闻>正文

文博会国际电影产业发展研讨会今日召开,中国电影声音产业正走向革新

时间:2017-12-18 13:52:47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17年12月15日,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电影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型放映厅成功举办。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野霏、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长王宏民等领导出席了研讨会。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吴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影录音师陶经,德国巴登福腾堡州立电影学院教授苏聪,,电影录音师何威,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后期事业部总经理、,电影录音师王丹戎,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王乐文,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嘉,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客座教授邱淳和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甄钊,围绕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声音品质,助推中国电影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发表了真知灼见。

blob.png

  中国电影声音的历史,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电影《歌女红牡丹》,标志着中国电影迈进了有声时代。八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电影声音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多声道数字立体声以及全景声等技术手段丰富了电影声音的创作空间,声音效果愈加逼真,令观众身临其境。中国电影声音制作紧跟世界前沿的技术和创作方法,结合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为中国电影的听觉表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中,电影经历了“戏剧的电影”、“文学的电影”、“画面的艺术”,终于走向了“视听艺术”的,阶段。这得益于中国电影产业政策,得益于电影声音的技术革命和电影声音观念的进步,以及祖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强大后盾。近年来,中国电影声音虽然越来越引起业内关注和重视,但仍存在投入不足、制作周期短、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嘉宾一致认为,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的创作导向,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狠下功夫,通过创作高品质电影声音,引导和提升中国电影观众审美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电影品质,为建设全国文化,,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野霏在致辞中提到:一部质量上乘的电影声音作品,需要电影声音工作者有扎实的技术储备,熟知行业规范;同时在声音的艺术创作上要体现出影片的精神内涵以及文化品质。这就要求我们电影声音的从业者不断“充电”,以确保自己能够随时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具备开拓的创作思路。多年以来,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以严谨的学术创作传统,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为中国电影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正由于你们的不懈努力,支撑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与繁荣,逐步实现了由大到强的历史转变。希望广大电影声音工作者能够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己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blob.png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在致辞中表示:今年研讨会的主题是“电影声音与中国电影产业”,这是我们,将声音主题放入文博会产业论坛这样高水平的论坛中。电影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一部分,它的品质直接影响了电影的艺术品格和技术质量。北京电影学院已经是,的电影专业院校,声音学院在电影声音专业教育领域又,特色,几十年来为中国乃至世界声音艺术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方面有相对独特的积累值得梳理,并且我们的专业教育历来是与产业相结合的。

blob.png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吴凌认为:声音创作者在制作影片时更加专注于如何从声音角度给予影片活力和影响力。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由于电影“量”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质”的变化,并且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前几届声音学院奖的投奖作品可以看出,影片创作者对于质量的关注和制作是逐步提升的。从业者首先要有信心,在这样的基础上,电影的“质”也会越来越好。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影录音师陶经分享了自己评审往届“金鸡奖”获奖作品的感想:得到褒奖的影片往往是在视听两方面同时优秀的,电影作为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产物,对于电影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从业者的角度来说,要为学生塑造正确的美学观念。不论是过去大师级的从业者还是如今新入领域的从业者,他们对于电影美学的观念是没有改变的。从观众的层面来说,从业者应当,观众学会看电影,要为观众传递欣赏电影的方法,从而提高观众对于电影美学的鉴赏能力。

blob.png

  德国巴登福腾堡州立电影学院教授苏聪分享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制作经验:当今国产电影的短板在于录音及混音环节的资金及精力的投入不足,从而导致影片声音呈现时的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从业者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和纠正,首先要使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认识到声音的重要性,再对观众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

  ,电影录音师何威认为: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欣欣向荣,电影产业化之后,民间资本成为投资主流。进入行业的门槛较低导致从业者对于电影声音的认知不足,理解相对薄弱,因此无法保证作品质量及艺术质量。要提升声音工作者周围的观众对于声音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因此对于从业者的专业教育是,重要性的。

  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后期事业部总经理、,电影录音师王丹戎提出:值得从业者思考的是,2017年的中国电影在五百亿票房的光环下,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意义有多大。从业者需要不忘初心,在工作和创作中坚持下去。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声音工作者遇到对声音创作过加干预的导演时,需要进行合理的沟通来平衡对于声音创作的想法,从而完善对于影片的呈现以及观众期待。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王乐文分享了对于电影的认知:电影从业者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肩负起我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电影是文化,是一门艺术,也是意识形态。电影需要给观众展现时代的真善美。另外,尽管当前中国电影蓬勃发展,其生态环境与其并不匹配。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声音门槛降低,许多国产电影相较过去品质下降,其根本原因是制作部门没有使用规范的工艺水准来制作影片。

blob.png

  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教授甄钊认为:即使是代表国内电影制作高水准的评奖影片尚且会出现诸如混录电平过高,超出技术标准范围的情况。如果是质量稍微差的就更难加以评判,这就是一个非常严重并且普遍的问题。尽管技术标准已经出台,但是忽视标准的作品仍旧不少,因此我们需要把技术标准进行大力推广。

  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客座教授邱淳认为:中国电影制作水平的发展进程大家有目共睹,从1986年,部模拟立体声影片《山林中头一个女人》的出现,中国此时相较世界晚了十年;1996年数字立体声时期的影片《鸦片战争》,中国相较世界只晚了五年,我们可以看到在技术层面的滞后正逐渐缩短。2011年中国全景声系统超前世界两年在国内影院实验,中国技术及设备的先进程度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电影是工具,电影技术也是工具,它们都需要带给观众意识上的引导。

  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嘉分享了自己的制作经验:电影是产品,所以观众用票房来评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要改善企图弯道超车的浮躁和冒进的行业现状。首先要从行业者自身水平进行提升,以此推动行业进步。电影具备双向属性,当电影的商业价值充分发挥后,电影的艺术价值才能够更好被体现。

  ,后,与会嘉宾对观众的提出的“中国电影声音工业化流程占制作比重”、“声音工作者的尊严问题”以及“电影声音理论的发展方向”三个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撰稿人:孙畅)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