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之美遗世而立,从古到今从没变过,呐山老师的孤绝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作为丁山紫砂杯民间手艺人当今代表人物,他一直低调、沉默,保持着心里的简单和敏感。
宜兴紫砂,江苏省宜兴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6年12月,宜兴紫砂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宜兴紫砂被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8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库。其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手工紫砂艺术品,典雅、端庄、古朴、青淳之特色。以泥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著称于世。
紫砂艺人呐山,1978年生于宜兴丁蜀镇,一家三代均为国营紫砂厂工人。厂改制后,他难舍对紫砂的热爱,接受很多大师的指导与影响,对紫砂陶刻进行了6年的研习。
2010年,呐山老师在丁蜀镇成立“呐山”工作室,创作沿袭紫砂脉络、符合当代审美的主人杯,公道杯等茶周边器具,作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推崇。
“要走在前面,做出人家没有的东西,得保持心里的简单和敏感。”呐山老师说。
初见呐山时,一位憨憨的中年男人,板寸头着深蓝色褂子,从他身上找不到过多的耀眼的地方。他的那双眼睛,弯弯含笑,深邃的眸子就像黄龙山的矿井。他话不多,甚至是极少。随呐山看他修胚,为作品刻绘,他的那双手,因长年累月的紫砂创作,让那双30多岁人的手,有着八十多岁老人的沧桑,犹如哥窑开片般的裂纹,仿佛记载了那无数个亲自拉胚、修胚的日日夜夜……
“紫砂杯三杰”是丁山2012年出现的一个说法,指的是在丁山三个认认真真做杯子的人:呐山、人九和上舍,他们三位都因其杰出成就获得了“中国传统工艺民间手工大师”称号,虽然紫砂杯没有等级职称的评审,但同样在丁山紫砂界越发引人注目。
呐山自幼习砂。人们总在他的作品里,看出一股子拙中见巧的含而不露。爱好文玩收藏的很多明星也曾找他做杯子。2015年,他的紫砂作品还受邀在比利时的中国书画艺术邀请展中展出。
呐山的每一个紫砂器都有自己的故事,一定有他想要传达给人们的审美意识。他会在泥泞山路上找材料一找就是几天,会在倾盆大雨的时候还不忘去考量泥料的可塑性,他会在自己工作室里隔离世界,寻找自己的审美。他的眼睛不是在眼睛,是在手上;他的手感就是视力,所以会反复跟自己的手艺较劲,这大概就是对美的执念。
一位藏家这样评价呐山: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也消亡于自然,所以自然于我们的一丝清风,一缕阳光都是一个故事,在呐山的手里就是一件紫器,不是每一个故事都可以被我们听到,也不是每一个念想都可以化成手中的杯盏,所以能遇见是幸运。
其实,呐山也有因为创作与家人产生过分歧的时候。他说,有一次试烧新泥料,拿大窑试烧,连续三窑整窑整窑的报废,当时气得其父亲饭也不吃,很久没有理呐山。
“我就是那种性格的人,我的小孩小时候喜欢吃冰激凌,我说就算冰激凌一百块钱一个,我都愿意去买。对于自己喜欢的紫砂作品,更是想要,的表现出来。”呐山说。
当问到做紫砂杯到现在坚持的理由是什么时,呐山说:“纯粹喜欢这个专业。也没有说刻意的去坚持,就感觉与生俱来是做这个事的。”
呐山是幸运的,他的不善言谈甚至到了不会和一个长期收藏他作品的朋友说句客气话的地步,有时候甚至会弄得藏友一脸的尴尬,觉得无法和心目中的大师沟通是自己的问题。艺术家似乎从来都是孤独与坚韧并存。
这些年别人做量化磨具杯在大把赚钱的时候,呐山却在埋头研究新的的作品。而当一个花哨的畅销的器型出现在丁山大街小巷的每个角落时,他却坚持用简单的线条来向别人诠释他对紫砂的理解。可想而知,在那个丁蜀镇特有的疯狂时期,作品不被认可是必然的,高昂的烧造成本加上资金无法回流自然是给他带来了,烦,甚至连做了一辈子紫砂的父亲都开始质疑儿子的道路是否正确……
莫回首,回首苦不堪言。有时聊天他也会说,当初是因为种种原因,才阴差阳错的走上了这条痛并快乐着的艺术道路,其间也是一些偶然事件才使他没有受到利益的诱惑。
事实上,真正支持呐山远离尘嚣走到现在的,绝不是像他说的那些改变他命运的偶然事件,而是出自他对内心所爱的追求,这一定是必然的,看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了:简练、毫不犹豫的线条;幽静如夏夜月光下湖水。安静中包藏的,则是闪烁跳动的灵魂。
“你看那个一直坐在泥凳上面做胎胚的人也是一个容器,把朴而不拙的自然装进了紫器,也把精致刚毅的现代工业装进了紫器里。喝茶的人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找到自己有缘的茶具,便可享受‘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可得味’的人生境界。”这是一位藏家对呐山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