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际商业 > 独家商业>正文

韩康 “茶为壶魄,壶饮为尚”

时间:2021-10-19 14:16:12    来源:企业供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韩康

  ,助理工艺美术师

  实力派青年陶艺家

  石桥边溪水迭迭而去,青竹下秋雨霎霎而来。多年前随着片叶小舟,卷着太湖秋波,初识这江南,,阳羡之美。可笑那时不识紫砂,只知《长物志》所叙: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却因此结了壶缘,再与这紫砂有着难舍难分的羁绊。这话要从那年收藏的一把韩康制子冶石瓢壶说起。

  才有了当下这重游古城之意,真可谓“一壶得真趣”。阳羡城边,东坡门外,藏一陋室于蜀山氤氲之中,青砖瓦檐参差不齐,泥搭如乐起伏有序。寻着这传承数百年的制壶声,此行的目的地也就不远了。

  一如既往,泥凳前,专注让老师不知这访客到来的脚步声。心持玲珑刀,手塑紫玉壶。多年不曾改变,唯独那根初见时的掇泥棒,这些年稍许短了些。毕竟是历经了多年的沧桑,硬生生的磨的不那么尖锐了,也有了些包浆。一件竹制的制壶工具如此,更何况夜以继日与泥凳相拥的制壶匠人呢。

  这些年没见,茶台上的那把潘壶包浆显的更加厚重有层次了,有了些拙朴的味道。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初时韩康老师时,第一眼我只觉得太年轻了,和想象中制壶老师应有的白发年迈大相径庭。我们曾聊到养壶的技巧,“养壶,是人对茶的敬畏。一只壶,年深日久,被茶的香气滋养,愈发厚重和拙朴,养到一定程度,壶内注入清水,便自然有茶香。”韩康老师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不像是一位未经历过沧桑的年轻人的言语 ,那时曾自言这也许就是从小书香门第耳濡目染手艺人的素养吧。

  也应该是这些年,韩康老师并未只停留在壶艺的专研中,喝着我带来的普洱茶。老师的感悟也颇深,茶确实会让人捉摸不透,从制壶老师的手里听到的茶,却多了一份返璞归真的韵味。

  如韩康老师所述,紫砂不简简单单是一件冲泡的容器,他和茶关联性是必须深究和探索的。

  就比如,那么多爱喝绿茶的茶人壶友为什么会选择段泥汉瓦壶,首先绿茶大多偏嫩,特别一些烘青单芽或一枪一旗的绿茶,冲泡时候会漂浮起来,而汉瓦这类大口的器型,能大大提升冲泡体验感,不易出现茶叶粘在壶口上及盖内的现象。然而绿茶耐泡度不高,而换茶、清洗则显得频繁了许多,大口壶型在清洗和倒茶底时会更加显得舒适方便。在茶香气方面,大口壶型也能保证空气的流通,不易出现熟汤气,更好的保证绿茶的清香、嫩香。而段泥本身的气孔结构和泥料特性又能更好的还原茶中的鲜爽,让茶氨酸的鲜度更显自然真实、而鲜爽本身就是绿茶最主要的品质之一。、茶、一种泥、一把壶,如何搭配,才能发挥每一把紫砂壶实用性上真正的价值,又如何去扬长避短、茶的性质和特点。这应该就是一个爱茶懂壶之人应有的素养吧。更应该是每一个制壶匠人值得深思和探索的课题吧。

  从工艺本身,守一份匠心,就是要做好每一道工序。而从作品设计的角度来说,不光要融入设计思想,更加要考虑紫砂本身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紫砂泥与茶的搭配、壶型与茶的融合,从茶的角度去深思,才会做出一件好的紫砂作品,“茶为壶魄,壶饮为尚”。

  一席茶、一番话;一只壶,一种茶;是专一、更是虔诚,是人对茶的情感,通过一把壶表现了出来。而我却用它对抗着世界的浮华。

  于工艺、谈技巧;于型体、论审美;于设计、聊灵感;于款式、辩历史;于品茶、侃文化;于紫砂、品人生。

  某个下午,功名利禄,便随着红尘浮华,皆不如一壶清茶。一把紫砂壶,在拿起处放下,是对壶艺和人生,的诠释。用韩康老师的话来说,无非是“品茶心自静,壶中天地宽”而已。

  作为一个年轻的紫砂壶匠人,韩康老师确实让我感悟颇深,也看到了华夏艺术传承的星光与那份翘首以盼的璀璨。是青春赋予了希望无限的可能性。也值得去见证一位紫砂未来之星的诞生。

  这次的离开,如上次一般,再次收藏了韩康老师的一件作品,一把中漕青的潘壶,期待下次相聚,这把壶能养好。也许壶养好了,有茶无茶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闲散的时光中,轻饮,时光好像变轻了,似乎历尽了沧海桑田,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静静流过的,唯有手上的这把紫砂壶与岁月。

  韩康 “茶为壶魄,壶饮为尚”

  笔:泥老道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