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滨的宜兴,景色秀丽,人杰地灵,是中国,的陶都。早在7000多年之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开始制陶迄今未曾中断。宜兴陶瓷承载着华夏的文明和陶都的荣耀,雄立于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之林。
在宜兴陶瓷艺术的“五朵金花”中,青瓷的历史最为悠久。宜兴青瓷作为宜兴瓷业的先祖,在三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成长脉络,自己的生存条件,自己的烧造技术,自己的思想智慧,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自己的独特成就。
正如唐代陆龟蒙的那句,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九月深秋的晨风中,露水沾衣,越窑中烧制的瓷器出窑;颜色似青如黛,与周围的山峰融为一体,夺得千峰万山的翠色。作为越窑系的宜兴青瓷宛若群峰叠翠,犹如一湖春水,无不展示静穆而清雅,温顺而婉丽的风采。
青瓷,是泥与火的结晶,宜兴青瓷有涅槃重生的辉煌,也有过几度沉浮后的惋惜。
但值得称赞的是每个时代都有那些不忘初心,传承青瓷技艺的匠人们。如今宜兴青瓷吸取了陶都传统青瓷的艺术养分并广泛借鉴其他名窑的生产工艺,经过再度创造,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风格。尤其是独具特色的青中泛蓝的釉色,似玉胜玉,光滑滋润,在国际上赢得了“东方蓝宝石”的美誉。
作为宜兴青瓷的技艺传承人,谢静老师曾提出独特的见解。首先,对宜兴青瓷历史的研究和古青瓷的文化保护是基础,不光是一些团体组织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人宜兴青瓷人的义务。接下来,宜兴青瓷应与紫砂的文化和技艺融合,从作品上创新技艺、突破理解,更应该借鉴现代宜兴紫砂壶在传承紫砂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获得的巨大成功,宜兴青瓷可以借鉴其经验,让悠久的历史、深厚对的文化沉淀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谢静老师认为,现代宜兴青瓷应该突破制作技艺的局限,融入茶生活方式,赋予作品更多生活应用属性。不光要有登堂入室的大雅之作,还要有琴棋书画诗舞那般呈现工艺生活美学的佳器,而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些源于生活融入生活的应用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作品的应用定位却属实重要,就如同最常见的青瓷盖碗,在大家都在追求泥料、釉水、成型及雕刻等因素的基础上,更应该思考其冲泡手感、适用区域与适合冲泡什么茶品,对茶或茶事有什么提升或帮助,这就如同紫砂那般,深度融入生活场景应用。
(宜兴玖翠青瓷厂 创始人——谢静)
传承是基础,发展是根本,只有真正做到传承创新,宜兴青瓷才能振兴,才能续作辉煌。宜兴青瓷应该具有独特的标签和风格特征。清晰化与龙泉及景德镇的一些艺术风格、工艺技艺区别,宜兴青瓷作为宜兴的一种地方文化遗产,对它的深入研究相当有必要。只有在努力保持宜兴传统特色的同时,兼收其他地区青瓷之长,并在此基础上像紫砂器制作那样不断进取,宜兴青瓷生产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宜兴青瓷 ,玖翠于世”
编辑 柒茶文化 黄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