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母命、媒妁言”的传统家庭式婚姻,到民国开始倡导自由恋爱,再到现在“不婚主义”的出现,不同婚恋思想的变化,都映衬着时代的发展背景,经济、文化、生活都时刻影响着人类婚恋模式以及发展的走向。
8月13日,百合佳缘集团与第三方数据调研机构艾瑞咨询联合发布了2021年中国当代不婚主义白皮书——《不婚面面观》(下称,《白皮书》)。内容显示,不婚人群在单身群体中的占比约为25%,换言之,每4个单身的人就有1个可能是不婚者。具体看不婚人群,其中一线、女性、30岁以上不婚者占比更高。不婚人群通常有着较高的学历、收入,他们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在生活中小资惬意,形成了“单身者自洽”的状态。
人们婚恋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文化普及、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们对婚姻的定义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婚姻不应该是一个必选项,应该是一道问答题,每个人都有自由作答的权利。“不婚主义”的产生,正是现代单身人群的一种婚恋新选择。
这种选择的背景,是人们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婚姻,特别是女性的经济独立,逐渐脱离了上千年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靠”,寻求婚恋自主的选择;此外,结婚所需的成本,以及婚后的家庭支出、教育压力等都需要人们理性对待。
这些外界的种种因素充斥着婚恋市场,社会逐渐形成一种对婚恋的讨论,“不婚主义”的观点跃然纸上。这种婚恋观点,通过文章、媒体、互联网等进一步发散和放大,正在动摇着单身者们对婚姻的考虑,增加了恐婚的心理。《白皮书》显示,整体不婚人群中,56%的人承认不婚舆论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婚主义”的舆论,正是抓住了年轻人们的痛点,从而无形中引导了人们对结婚的考虑。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贩卖焦虑是不少情感鸡汤文的套路,通过对婚恋压力的主客观因素不停放大,过分强调“享受单身”、“宁愿单身不将就”等观点,让人们为内容“买单”,加强了不婚舆论的影响。《白皮书》显示,舆论一方面在宣扬单身的优点、鼓励大家单身,另一方面也在传播婚姻的弊端、推崇大家不婚,两者的影响程度都较为接近。
婚姻不应是一拍脑袋的浪漫,理性对待是对双方对彼此的尊重,但不婚并非代表是完全拒绝婚姻,只是个人在思想、社会压力等特定情况下,作出的阶段性选择。在不婚的舆论影响下,不少人对未知的婚姻处于一种迷茫、摇摆,甚至恐惧状态,但当“面包”与“水仙花”同样具备时,慢慢消除了人们对婚姻的忧虑,或将影响单身的人们产生新变化。婚姻不应该被形容成“洪水猛兽”,只是一种个人未来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