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独家新闻>正文

“我和我眼中的中国”:打开中澳合作创新之门

时间:2018-10-15 15:21:50    来源:人民网-澳大利亚频道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澳大利亚南州的,阿德莱德是物理学家劳伦斯·布拉格的故乡。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与其父亲因X射线和晶体结构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年仅25岁的劳伦斯·布拉格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自1992年起,澳大利亚物理学会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全国物理博士论文评选,向最佳论文的作者颁发布拉格,,以纪念布拉格父子,并激励更多学者勇攀科学高峰。

  1998年,25岁的阿德莱德女物理学家塔尼亚·门罗凭借自己在光子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拿下了布拉格,。二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当年在物理学界初露锋芒的门罗如今已然成长为,科学家、南澳大利亚大学副校长。在南澳大学的一栋古老办公楼中,她将自己的故事对我们娓娓道来。

  南澳大利亚大学副校长塔尼亚·门罗 (摄影 王淑仰)

  用光探索我们周边的世界

  自孩童时期,门罗显露出她极高的音乐天赋。在面试知名中学音乐奖学金时,擅长演奏大提琴、钢琴的她,却在面试官的鼓励下尝试演奏管风琴,并最终拿下了管风琴奖学金。一次次在众人面前演奏庞大的管风琴,门罗渐渐完成了从羞涩到自信的蜕变。与此同时,门罗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也出类拔萃,物理老师的教导更是激发了她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她的创造力。虽然音乐确实带给她许多乐趣,但她更渴望挑战未知的世界。她回忆道:“那时候,我知道我想要去做别人还没做到的事情,想要去开拓新的领域。”

  当她进入大学时,门罗被光子学这个还未被深入探索的全新领域深深吸引。如今,作为一名物理学家,门罗主要从事光子学研究,激光、传感器与新型光纤是她的研究,。谈及自己的研究,她说:“我对用光探索我们周边的世界充满热情。”她创造性地将光子学研究与医学领域相结合,与团队一同开发出了一种可应用于医学手术的光纤。通过检测人体组织酸碱度,这种光纤可以把检测结果用不同颜色的光呈现出来,精确识别癌变组织边缘,使医生能一次性将癌变组织清除干净,既让病人免于因癌变组织残留而遭受二次手术,同时也避免切除过多不必要的部分让病人遭受更大痛苦。

  她的研究应用不限于单一的物理学科,更多的是跨学科研究。门罗表示:“要解决世界上的重大问题,不可能只依赖某一个学科。大学为研究者进行跨学科合作提供了便利,也提升了研究的影响力。”

  由于在跨学科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门罗在2015年获得了澳大利亚,科学奖项尤里卡奖的跨学科研究奖。从事科研二十多年来,门罗发表论文数百篇,拥有十余项专利,她还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联邦科学委员会成员、澳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董事。她曾被选为南澳大利亚州的年度杰出澳大利亚人,并获得了澳大利亚总理科学奖的马尔科姆·麦金托什年度物理学家奖。

  塔尼亚·门罗接受人民网专访 (摄影 王淑仰)

  打开中澳合作创新之门

  2017年,南澳大学在光子学领域与中国开展了深入合作,与山东省科学院一同建立了中澳先进激光和光纤传感器联合实验室,并设立了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促进研究成果商业化。对于这项合作,门罗表示,光子学是澳大利亚十分擅长的研究领域,而中国有着杰出的光子学应用能力,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打开了中澳双方合作、创新的大门。中澳双方在激光与传感器研究的强强联合实现了对国际,科技资源的整合,提升了两国的科技实力。实验室也将设立国际联合研究生课程,以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门罗还表示:“我们很高兴能通过这次合作,让更多中国学生到澳大利亚来。”门罗曾指导过七、八个中国博士生,也向许多中国学生教授过物理学基础课程。她表示,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接触到的中国学生,那就是“自信”。在门罗看来,中国学生往往对研究成果与产业应用的联系结合充满信心,他们更加无畏,勇于行动,去提出问题,去主动联系。门罗非常赞赏这一点,她说:“所有研究都有失败的风险,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便难以取得突破,有所创新。”

  作为南澳大学副校长,门罗主要负责南澳大学的科研、创新事务,并在一直推进同中国的科研教学合作。为了实现优势学科互补,促进人才培养,南澳大学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携手共建安德学院。取中国西安的“安”字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德”字为名,予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之意,设立于2017年的安德学院是中国西北地区首家同时具有硕士和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澳大利亚五大理工高校之一,南澳大学也成为了第一所在工程科学、信息技术领域,携手中国高校合作办学的澳高校。

  如今,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来源国。门罗认为,中澳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正在蓬勃发展,南澳大学在其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南澳大学不仅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更为他们提供了国际化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不只是生活在校园里,更是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之中。

  塔尼亚·门罗和我们讲述她的中国故事 (摄影 王淑仰)

  坚持开放 共同发展

  回忆起自己十年前初访中国的经历,门罗表示,她当时对中国城市规模之大感到震撼,更深切体会到了中国合作开放的诚意。她说:“不同于那些墨守成规的国家,中国充满活力,它有自己的规划,但也愿意向世界开放。当时有很多中国人会主动向我寻求学科研究中的建议,并将其付诸实践。”

  见证中国十年间的发展变化,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对科研的重视程度、经费投入和设备水平的提升。门罗介绍说,当她第一次参观中国高校时,她看到的是设备简陋的大实验室,“梦想丰满,但现实骨感”;而如今在中国,“即使是科研经历尚浅的研究者,他也能拥有让许多澳大利亚资深学者艳羡的实验设备”。

  她认为,中国十分清楚科学研究在未来的重要性,而中澳在科研领域可以开展互利互惠的合作。中国发展迅速,澳大利亚的科研成果在中国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中国有着组建大团队做大事的杰出能力,并且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攻克难题,而澳大利亚更善于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创造,中澳两国若能进行优势互补,将会取得非凡成就。

  在门罗看来,中国长期以来在光子学技术行业中处于,地位,光纤通信产业实力非常雄厚,未来也将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她认为,我们正走向一个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各种事物都会接入互联网,智能设备将能对各种情况进行感知、测量。未来,当你打开水龙头时,它会告诉你,水是否可以安全饮用;当你梳头发时,智能设备会告知是否需要去看医生。“我们需要制造这些智能设备的行业,我认为中国已经开始着手部署了,而且做得非常好。发展这些行业需要建立大学和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中国的学者擅长与各产业进行交流。”门罗兴奋地说道。

  门罗希望,中国能继续坚持开放,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她认为,由此增添的多样性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将给中国带来更多可能性,而在科研领域,敞开合作、创新之门,集合全球杰出学者的智慧,中国将能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她表示:“毫无疑问,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我们会不断寻求与中国的合作契机。”(王淑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