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一条中国水墨龙引出的屋脊龙鳞,串起了老北京炸酱面、冰糖葫芦,到兔爷儿、京剧脸谱和一桌美好生活,再到非遗手工匠人,这群来自中国、西班牙、马拉西亚等地的涂鸦艺术家们携手当地居民共同完成了200米长的涂鸦艺术长廊。通过创意的涂鸦艺术方式,将大栅栏的老北京记忆栩栩如生的展示,整条龙连接律动起来,点亮了整个廊房二条,演绎了文化跨界融合的魅力。
自从廊房二条有了200米长的涂鸦艺术展示墙,这条街上的大爷大妈们可高兴了!
在涂鸦艺术家们创作的过程中,胡同里的居民们从好奇到关注,每天和艺术家们聊天,有的还亲自参与现场创作。十几天的现场作画时间里,早就让这些画者和当地的居民有了默契,这是涂鸦艺术家们从未有过的体验,这样的创作让他们觉得充满了人情味。
来自中国台湾的艺术家王国仁是第一次到北京进行创作,他说之前在墙面创作时没有和别人聊天沟通过,但是在这个胡同,因为有很多大爷或是店家老板,他们都非常亲切,会出来问你画了什么跟你互动,问你吃饱了没,他觉得在胡同里创作涂鸦非常有人情味,充满了感动。
下面小编就带您细数和走访艺术家与胡同居民们的有趣故事,让您带着故事来寻找每一处“有温度”的涂鸦。(从廊房二条西口进入)
涂鸦艺术家在创作之前调查了胡同的历史,拜访了胡同里的非遗传承人和工匠,这些都作为灵感来源呈现在了涂鸦墙上。
胡同口的这幅涂鸦是一间屋子的透视,桌上的东西是住在这里的篆刻非遗传承人顾老师家的东西,桌子上有玉、石镇,还有篆刻的固定器,墙上则是一些篆刻工具;旁边这副画的是以前用的磨玉工具。为表现工匠精神模拟匠人,在另一幅画上特意展现了这双手。
下面这个锦盒是通过采访一直住在廊房二条的锦盒大师——80多岁的郭德瑞老先生,郭先生亲自拿出80年代制作的锦盒,而且里面还放着100多本最早出版于1912年的故宫刊物,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当时都看呆了!锦盒就像一个对开的祥云,非常漂亮。
就是让大家把这些东西都连在一起,把感情和历史文化都连在一起,很温情的呈现在这面墙壁上.
很多人提到涂鸦会觉得是情绪宣泄和亚文化代表,而现在,京味儿涂鸦走进了北京胡同,通过涂鸦这种形式,去传承中国传统京剧文化。这里以前是京剧发源地,涂鸦艺术家就找了一些京剧行头样式,比如服饰上秀的麒麟和京剧公仔,把它用比较动态的方式画出来。同心轩店铺对面的公共墙面希望画一个京剧小舞台的效果,屋主一开始不同意我们画,然后渐渐觉得我们画的还不错,比较有信心了,就一夜之间把原本遮挡墙面的藤蔓都给剪了,露出墙面主动要求作画
驴打滚、炸酱面、炒肝、糖葫芦····你爱吃哪个?为了和居民、游客能有互动的感觉,设计师专门把糖葫芦画飞了出去,邀请你来把它推得更远哦;其中一个涂鸦艺术家这第一次吃到枣夹核桃,赞不绝口果断画了一碗。
我是“红脸关公”,红脸是我的戏剧脸谱,越来越多的信者把我尊为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供奉。我在这条艺术长廊的面世,经历了一段“借位上位”的故事,俗话说好事多磨,且听我细细道来。
没错,我旁边是家喻户晓的“猴戏”代表人物孙大圣,原方案里这个位置是留给“大圣”的。因一直以来我备受对面商户们的爱戴,在创作过程中与艺术家协调,期盼借此机会让我“上位”,设计师们细酌此情合理,这可是艺术融于生活的,表达呢!
在廊房二条与门框胡同交汇处的墙面上,台湾艺术家王国仁老师用双手让时空穿越,暖暖的色调、挂着灯笼和布幌的店铺招牌、拉黄包车的车夫……把我们带回到老北京胡同热闹的场景。为了连结老北京胡同和现在的廊房二条,把胡同里的“网红猫”大花融入到了作品当中。
喵~ 大家好,我叫大花,是廊房二条96号涮肉店老阿姨的萌宠。我胸前挂着的金铃,喜欢和天南海北的人亲近,白天我的职责在二条大街“揽客”,给亲爱的主人招福纳财。
主人,来客人啦,大客户哟~
能飞檐走壁、维持居民健康安宁是我们有情怀的喵星人的标配。
2018设计周来临,一带一路涂鸦艺术家们开始在家门口涂鸦创作,天赐良机,作为原住民的我要为廊房二条代言!经过主人与艺术家们多次沟通协商,我酝酿一番选定Pose,回眸一笑的盛世美颜顿时跃然墙上。
就这样,我一夜爆红,跻身为大栅栏分会场的“网红”!惊不惊喜?
眼神确认我是你的菜,快来和我合影吧!记得撒猫粮···
胡同里很多人家喜欢养金鱼,有一个品种叫鹤顶红,头顶红冠,大家拍照时可以去摸摸它的头,寓意“鸿运当头”哦。
中国北京乃国际大都市范儿
既要传统也要创新
文化多元又包容
本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分会场的涂鸦艺术与社区营造活动,涂鸦艺术家们用创新的艺术形式把生活中老街白墙变的更加生动有趣,不仅装饰了生活环境,更不断拉进人与人的距离,居民在参与创作,让人与人之间增添了共同话题,传递涂鸦艺术的乐趣也是传递文化融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