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师是近年来新兴的职业,老年人、行动不便的市民,还有异地求医的患者,许多人在就医时都希望身边有人帮帮忙、搭把手。哪怕是单纯的陪伴也能让看病的过程心安一些。
近两年,陪诊师兴起于社交网络。在外漂泊的都市人遇到同样的看病“孤独”,便约起了互助式的就诊陪伴。很快,这里的需求被看见,不少人借助社交平台、熟人圈子做起了陪诊师的生意,为陪诊业务牵线搭桥的服务平台也发展起来。
现在,陪诊师正进入官方培训机构的视野,探索建立专业系统的陪诊知识。9月底,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与上海开放大学,联合开展“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公益性培训。
上海此次培训主要面向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护理站及相关养老服务机构为老服务工作人员,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日渐凸显的助医需求提供人才队伍支撑。
事实上,陪诊所包含的业务内容例如跑腿、代办,在“陪诊师”这个词兴起之前就存在已久,早在2015年前后,市面上就曾出现过e陪诊、安心陪诊等平台。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当中,“陪诊师”这一职业尚未被收录在内。
陪诊师从社交网络一步步发展到服务平台与官方机构,它逐渐走向广阔市场,活跃在更多人的生活中。当这份职业正在“成形”,该如何定义陪诊师的职能、准入门槛以及监管方式?
作为一门业务,陪诊师提供的服务往往包括了就医行程规划、陪同挂号、引导就医、跑腿拿检查报告等等。上海市此次的培训内容,包括养老服务基础知识和陪诊服务专业技能,涵盖陪诊服务专业流程、医疗就诊流程及注意事项、老年人心理护理及陪诊沟通、陪诊服务规范与法律责任等。
可见,陪诊师不仅要熟悉具体医院相关就诊流程,还要提供心理上的陪伴,以及明晰陪诊涉及的法律责任问题。
医院陪诊师为何披上“黄牛挂号”的外衣
调查中加入部分微信群聊发现群聊内容不堪入目,全部都在群聊里面沟通某某医院某某医生某某时间的就诊号码,同时各大网络或社交平台经常会发现陪诊师的身影,群体内存在大量的医疗信息安全隐患、同时也增加了医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