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商业资讯>正文

博商学院院长曾任伟: 优秀的企业家 均需有问道之心

时间:2018-08-03 14:46:02    来源:搜狐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曾任伟

  “回归实体经济”热潮涌动,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企业家群体该如何朝圣,又该如何问道?9月初,由深圳博商会、博商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深圳市民营企业家盛典”将举办。一大批金字塔顶端的中国企业界大咖将分享真知灼见,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民企”传道授业解惑。

  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研究员,博商学院院长曾任伟目睹过近百家上市公司的“成长礼”,也见证过中国太多企业出生与消亡,辉煌与落寞。面对历史的新常态,时代新风口,他到底有何心结?又有何使命?曾任伟认为,先悟道后御术,修炼成为真正优秀的企业家,中国企业家群体需要问道之心。

  这回谁说

  曾任伟,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专家、博商学院院长,作为博商学院创始人之一兼CEO,曾任伟的时间近80%花在了企业家身上。12年来,他被称作“与中国企业家走得最近的人”。截至目前,他及其团队培育了逾30000企业家,近百家上市公司。

  人生就是这样,你要把目标设定得远一点,看看自己还缺什么?这样未来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一直在一个地方,一切的发展轨迹都确定了,那么机会也就少了,正是这种不确定才带给企业家机会,才给我们的未来带来各种希望。

  ———曾任伟

  以道为纲:

  中国企业家精神,需要师承

  大道无形,中国企业家精神,需要大师的传承。站在“道”的层面,曾任伟分析他的观察,中国企业家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能提供哲学内涵的,诸如冯仑、王石,徐少春们。他认为,王石无论是登山还是打造红树林基金乃至退出万科,都有值得企业家们借鉴的心路轨迹。

  有的人,对于人性、社会的洞察,对于生活的思考很深,这种先行者能够提供心灵滋养,诸如新东方的俞敏洪。

  另外一类是论道苦难史的,像牛根生。还有一种是当下流行的,属于趋势与未来洞察类的大师,诸如马云、刘强东们。

  这些处于第一阶梯的大师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他们不带功利色彩的纯粹分享,以道为纲,为企业群体提供精神滋养与能量。

  “这个阶梯就像广谱杀菌药。”曾任伟剖析说,在充满不确定的状态中,在面对沙漠还是森林的抉择中,在向东还是向西的路径摇摆中,这些朝圣者苦苦寻求一个答案。有了第一阶梯的模板的存在,企业家群体就像迷路者看到太阳,只要坚信就好。用大师们成就的高度,成为自己坚持某些信念的原则,会让中国这些企业家群体,在完成了一次生命信仰的同时,更容易领悟到成功的路径。

  至于第二阶梯,就是“术”的层面,诸如驾驭之术、进取之术、防御之术,会更侧重企业管理细节、经营秘诀、投资心得等具体的复制。不过,他提醒,学术先需明道,方能大成。精于术而乏道者不能长久,终是小器。故道为纲,术为目,纲举目张。

  相得益彰的是,作为中国企业管理界的一座丰碑,王石不久前在论道企业家成功的秘籍,提及三个层面:势、道、术。这其中,势代表可能遇到的机会和机遇。王石称,很多企业家来问他:“怎么做了这么多年,我的企业还很小?王老师教教我,我想做大。”他对此开出的药方是:做大做小是看结果,你不能把结果当成目标。如果企业很小,但小而精,为什么不好?

  “中国的未来需要企业家。”王石一言蔽之:我发现作为真正的企业家,要关注社会价值跟未来,关注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而不是你挣多少钱。

  be-do-have:企业家精神渐成风尚,90后创业群体,承袭动能

  在娱乐八卦大行其道的当下,崇尚企业家精神,能否成为一道新的流行风潮?曾任伟认为,在市场经济导向之下,如果经营哲学不符合规律、道,企业也活不到今天,他一定是坚持商业正道,才走到社会生态链的最顶端。

  但是,在他眼里,现在不再是史玉柱、牟其中的时代了,那个野蛮的机会窗口已经远去。曾任伟分析说,现在的企业家群体,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1970年代群体为主。他们在物质时代失去过,拥有失去财富的恐惧。另一类是90后创业群体。他们没有失去过,他们对于物质与财富的驱动力,更多是来自兴趣与价值观,更有承袭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与张力。

  让他感触良多的是每次到硅谷考察企业。曾任伟注意到美国企业界流传一种精神:be-do-have。美国企业尤其年轻一代创业者,崇尚的是“具备成为什么样的价值观-再去实践-,拥有匹配的财富声誉”的轨迹。

  “这个商业逻辑正确了,整个企业家生态就正确了。”他提醒,这个逻辑,非常符合我们倡导的企业家精神的“道”。

  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内,很多人基本是想反过来的,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甚至于人格分裂。

  他进一步举例美国一个知名科技企业表示,这个企业对于员工不需要打卡也没有考核,如果你不愿意待下去了,公司还能给你5000美元。“这样的制度,其实折射的是掌舵的企业家的胸襟,更希望留下一批纯粹的喜欢工作的人。”曾任伟一针见血指出:这样的企业,自然能够吸纳天下英才。

  一位以褚时健为榜样的知名企业家,曾这样谆谆告诫追随他的企业家:褚老都90岁了,依然过得很精彩。人生就是这样,你要把目标设定得远一点,看看自己还缺什么?这样未来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一直在一个地方,一切的发展轨迹都确定了,那么机会也就少了,正是这种不确定才带给企业家机会,才给我们的未来带来各种希望。

  “产品上省的汗,将是在订单,的泪”

  如果说“工匠精神”是一种脱胎于时代语境下的使命,那么“作品意识”则是中国企业家群体必须找回的初心。

  “中国老板65%都是做销售出身的,因为只要拿到订单,一切就可以水到渠成,也坐稳老板的位子。”曾任伟以他多年采集的大数据阐释“作品意识”的缺失。在“快速占领”的当下时代,产品差异化很少。

  但是,现在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是从事产品设计出身,这个微妙的转变,意味着企业家距离“作品意识”更近了。

  一个例证是,五年以前苏宁等这些连锁零售平台的市值,普遍都大于美的、格力这些制造企业。现在,当重新看看对比,市值的天平又返回来了。格力、美的的市值都数以千亿了。“这传递了一个声音,产品人的时代又回来了。”

  企业家事业上的成就,与自身智慧积累而修成之境界,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曾任伟剑指企业家痛点:在产品上不下苦功夫,没有未来。在产品上省的汗,是将来在订单,的泪。用一句更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回归工匠精神。

  “与中国民营企业家走得最近的人”

  深谙中小企业的“病与痛”,理工科出身的曾任伟,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对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与发展成长抱有极大的期许。

  针砭中小企业金融利弊的背后,其实是一份初心的发酵与生根。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放弃已经学有所成的建筑专业,一头扎进中小企业管理研究的浪潮中。亲自带队数百家企业的成长辅助,并长期保持与企业创始人的沟通研究,在近二十年的摸索中,他终于积累出一套真正适用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他的理念中,只有真正地走进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痛点、盲点与恐惧。在这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年代,曾任伟抱着谨慎的态度劝解正要准备创业的年轻人,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创业的基因和种子。也许是因为见证过太多企业的出生与消亡,一向以理性著称的他在这方面却有着让人难以理解的感性。

  曾任伟坦言,今生,的荣幸,就是与中国最真实的中小企业家在一起,与中国民营企业家走得最近,相濡以沫,演绎“儒商”的修炼之道。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