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将实施“3+3”新高考改革方案,考生的成绩将由三门统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中选择的三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目前,首届新高考考生即将结束高一年级的学习,面临选课走班教学。各学校如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选课走班模式?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学校和学生带来了哪些挑战?学生应当如何适应?
各学校探索不同的选课走班方式
北京市教委在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做好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在高一第二学期末调查学生的选课意向,高二年级开始针对选考科目及选学兴趣进行选课走班教学。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学校在高一全面开课,并且提供生涯规划指导,帮学生确定选考科目。北京丰台二中校长何石明介绍,学校会让孩子进行多次选择,高一刚入学选一次,元旦前后再选一次,升入高二以前做最终选择,在此过程中,大约有20%的学生会改变自己的初始决定。“我们所有的高一学生都会去大学参观,比如有些孩子选了物理,但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这个学科与自己想象中不同,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也有部分学校从高一就开始走班,如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等。在2018年普通高中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培训会上,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黄鹏表示,选课走班不能盲目复制和模仿,每所学校的校情校史不同,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方式。
据了解,新高考考生除必考的3科外,需从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里选择3门,共有20种组合方法。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学校采用“全走班”方式,即所有科目通过走班完成教学,其中必考科目进行分层走班教学(根据学生在某科目上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分成多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班),选考科目进行选科走班教学,给学生提供,的选择权,满足他们个性化、分层次的选课需求;也有部分学校实行“大走班”模式,即3门必考科目保持固定行政班,三门选考科目通过走班完成教学。
同时,不少学校也在采用“小走班”模式,即将三门或两门选科相同的学生优先组成班级,其他科目或学生走班教学。以丰台二中为例,将物理、化学作为选考科目的学生被固定到5个行政班里,他们只需要选择一科进行走班。
新模式为师生带来新挑战
对于大多数学生和老师来说,选课走班是一种新鲜事物,需要去适应。北京第十四中学高一学生小玉(化名)说:“我比较担心走班后会经常面对不一样的同学、老师,有时候可能作业都不知道要交给谁;而且同学们不再长时间在一起相处,我可能会感觉孤独。”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教师赵琳表示,针对当前的高一学生,学校进行了每周一次的试走班,有学生反映在部分科目的教学班里会遇到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同学,而且新的环境没有班级的灵魂,学生缺乏归属感。
为了应对学生集体感减弱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少学校仍然保留行政班。作为行政班的班主任,赵琳建议班里学生在走班时“组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比如班里的5名学生同上一节生物课,赵琳就会建议他们坐得近一些,并指定其中一名学生为负责人,定期向他了解5名学生在该课上的情况。同时,选课走班也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自觉自律地前往不同的班级上课,做学习的主人。
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选课走班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北京四中数学教师程国红表示,教师的人员安排可能面临挑战,比如地理等部分科目教师缺乏,以及对各科目师资的需求变化无常,出现“潮汐”现象。同时,老师管理学生的难度会加大,比如行政班班主任可能不负责班里某学生任何一门课的授课,很难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学生。
面对选课走班带来的诸多挑战,各学校也在探索配套的解决方案。以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为例,该校将走班制与学部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等改革紧密结合,解决学生的归属感、未来规划、学习习惯等问题。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王红军介绍,面对选课走班,学部制会帮助不同爱好的学生找到志趣相同的同伴;导师作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师、学业指导师、心理疏导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长则是最鲜活的资源,为学弟学妹提供接地气的经验和指导等。总之,选课走班不是独立的教学组织行为,而应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系统性设计中。
建议
1 中考志愿填报思路需要转变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王红军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落地,在中考后选择学校时,学生和家长不能再像从前一样根据学校名气和录取分数等简单选择,而要亲自到各个学校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学校的特色和强项是否与孩子的兴趣和潜质相匹配,能否在特定领域为孩子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支持,比如和高校联手开设的课程、学科实验室等。
2 不能忽视对非选考科目的学习
●北京四中数学教师程国红
进入高中,学生需要打好基础,切忌功利。不能因为某些学科不是自己的选考科目就松懈偷懒。比如即使选择了理科类科目,也不能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高中阶段是一生中最纯粹的学习时光,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分水岭,学生应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尽可能接触更多优质的学习内容。同时,在学生还没有完全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时,让自己视野宽一点,将各个学科的基础打得扎实一点没有坏处,这样未来走弯路的成本会低一些,也可以让自己有更多选择。
采写/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