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3岁男孩的妈妈,李红萌生了一个梦想,给孩子构建一个机器人“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孩子们可以通过机器人教育让人工智能成为他们的“玩伴”,在让机器人“动”起来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
记者见到李红的时候,她正在干净整洁、光线充足的教室里摆弄一只“小青蛙”,“小青蛙”是孩子们上机器人构建体验课时交上来的作业。简单的积木搭建成“青蛙”模型,再利用单片机编程控制的原理,“小青蛙”就变“聪明”了,在桌面上蹦蹦跳跳。
2008年,李红从某高校新闻采编专业毕业后,到某香港上市公司的办事处做人力资源工作。她清瘦高挑,面容白皙,极有神采的大眼睛藏在眼睛后面,她说话速度很快,但逻辑很清晰。认识她的人都说,这是个颇有主见,且行动力超强的人,这也能从她搞这么一个许多人都不懂的“机器人构建,”看出来。从选择项目到实现落地,她只用了3个多月,还是在顶着家人都不同意的巨大压力下。
“家人不理解没关系,我觉得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时,孩子们早一点对其有所了解,总好过晚一点。”李红说。让李红萌生这种想法,源于儿子两周岁时上的一堂早教课。“那是一节互动性非常强的音乐课,本来活泼好动的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简直嗨得停不下来,满场小陀螺一样跑,以致于开始影响课堂秩序。”李红说。
孩子的这种变现让李红意识到,小孩子本来应该加强培养的专注力被她的“忙碌”忽略了,“等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孩已经坐不住了。坐不住就不能集中精神,不能有效学习,这种弊端可能要伴随他一生。”
李红开始想办法“补救”。“早教课老师建议我带他上一堂乐高课,通过搭建静态积木去锻炼他‘坐得住’,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上了几节课,从跑两圈到稳稳的坐满一个半小时,并且搭建出一个小模型,我才惊讶的发现,原来只要他对这个感兴趣的话,是可以集中专注力的。”李红说。然而,静态模型搭建只适用于幼小的孩子,当孩子大一些时可能无法满足其好奇心。李红为此颇费思量,今年1月份,他偶然接触到了瓦力工厂推出的机器人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设置不同的课程,三四岁的孩子玩积木,通过情境引入、创意想象等,在老师的引导下搭建各种主题,例如自己搭一个小房子、小汽车,一个图形,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附加CPU和小马达、刷卡器等电子组件,让机器人动起来。超过7岁的孩子就可以学习单片机原理,利用编程给机器人生命。”李红说。
本是为了给孩子找一个感兴趣的“玩法”,不料从中发现了创业思路,这让李红始料未及。不过,在她看来,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许多技术含量低的劳动都可能会被“机器人”所取代。“就像现在物流工厂利用机器人分拣快递,探测工作利用机器人钻山下海,就连做家务都能用扫地机器人一样,人工智能将服务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李红说,“学习机器人编程还需要用到许多知识,例如力学、数学、机械原理等,孩子们在求知欲最为旺盛的时候被引导着接触和学习,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想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他应该应用到更广阔的教育理念中去”李红说,“因为人工智能服务的时代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