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行业回暖期,呈现数字化转型、多业态布局、拓展自营三大趋势。3月27日,第16届中国百货零售业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发布《2017-2018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报告介绍了百货行业转型创新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全渠道经营、多业态布局和拓展自营成为过去一年百货行业转型的年度关键词。在积极转型的同时,报告也指出了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成本上升加大转型压力、转型有待系统变革、全渠道建设成效不明显、转变经营模式困难重重等。
数字化转型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一些积极变革的百货企业都在尝试推进全渠道及业态融合发展、多业态布局、丰富及拓展自营业务是年度转型创新的主要特点,楚修齐介绍。
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及利丰研究,的调查,高达86.3%的受访企业已开展O2O业务,在去年的调查当中,这一数据只有45.3%。此外,在电子商务业务、拥有自建移动端手机App等指标上,今年的比例都要比去年有较大的提升。在创新经营方式的同时,掌握准确的消费者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则是营销层面的数字化。此外,去年以来与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和电商巨头进行战略合作以及利用科技来提升消费体验的百货企业也比比皆是。
在多业态层面,百货企业从往常的发展购物,向全业态拓展,甚至还有一些百货企业通过更名的形式“去百货化”,变身为多业态综合服务的全零售企业,如去年天虹商场为更能适应公司全渠道、多业态的战略总布局需要更名天虹股份,今年1月,利群股份更名为利群商业集团等。就目前来看,,井、天虹、利群、新世界百货均是业内知名的拥有综合零售业态的企业。在数据层面,调查显示,高达83.5%的受访百货企业已经涉足百货以外的零售业态。其中,涉足超市、购物,和便利店最为普遍。
而自营则是近两年百货业呼声渐高的尝试方向,面对入驻品牌同质化的趋势,尝试自营模式、引入买手店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针对客户群体做精细化分析,也是提供差异化的消费体验以满足消费升级背景下更细分的消费需求。去年万达、百联均推出了买手店品牌,北京SKP也在今年增加了SKP SELECT HOME。此外,,井、新世界百货则发力建设自有品牌。
结构性优化
报告当中也统计了调查的百货企业2017年的业绩数据。就85家调查的企业来看,2017年商品销售总额和主营业务利润均较上年呈正增长状态,不过经营费用也有大幅增长。整体来看,行业已经步入结构性优化的阶段。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百货商业协会85家会员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155.14亿元,比2016年的数字增长9.1%,主营业务利润实现191.95亿元,并摆脱去年的同比负增长状态,与上年同期相比正增长2.32%。不过在调整年中,各企业的经营费用也有大幅上浮。此外,在85家统计样本中,2017年销售额较上年有所增长的企业有55家,去年只有38家。在增长企业数字有所上升的同时,增长情况比较理想的企业数量则较上年有所下滑。去年销售额同比增幅大于20%和10%的样本分别有5家和12家,但这一指标在今年分别是4家和9家。
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介绍,统计样本中的85家会员单位绝大多数是中国百货零售行业的骨干企业,年销售额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或集团占到91.76%,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基本反映年度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行业整体回暖明显,但“掐尖”来看,劲头却不如去年强势。
回暖期存痛点
目前百货行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成本上升加大转型压力、转型有待系统变革、全渠道建设成效不明显以及转变经营模式困难重重等问题。
楚修齐提到,受制于物流成本高企、房地产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零售企业经营成本压力依然很大,微利经营甚至亏损经营导致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转型创新。甚至一些企业由于后备资金不足,只能维持日常经营,暂时无力考虑转型问题,即使有创新意愿的企业,由于缺乏充足资金,大部分仍靠多方筹措,转型升级步伐缓慢。而转型的系统变革问题则在于,企业或尝试了多种形式的业态创新,但仍停留在简单的业态组合或业态细分或聚焦,深度创新和挖掘不够。全渠道建设的问题也是类似,形式上虽然实现了O2O模式,建立了线上支付平台,但缺乏实质进展,虽然开始网上交易但忽视了体验式服务,消费者参与程度低,网上营销平台建成后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对消费大数据信息挖掘不够,不能获取有效的经营信息。
转变经营模式困难重重或是百货企业面临的,问题。报告指出,长期联营使百货企业经营能力丧失,难以摆脱对供应商的依赖,资金占用多、库存风险大对安于现状的体制机制是极大挑战,加大扩大自营比例将触动代理商的利益,买手人才匮乏、培养成本高且采购过程成本控制难,自营业务推行难度大。
北京商报记者 郭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