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商业资讯>正文

英国人凭什么拿那么多诺贝尔奖?英国天线宝宝早教为你解密

时间:2017-11-21 11:51:21    来源: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16年,BBC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记录片中由中国老师执教的“中式教育”班,学生的数学、普通话、科学三科考试成绩全面优于“英式教育”班。

  纪录片一经播出,立刻引发中英两国对各自教育制度的热议。

  一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成果有目共睹,特别是在数学、统计等学科领域,中国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屡屡摘取桂冠,将英国学生远远甩在后面。

  另一方面,与硕果累累的基础教育成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重大科研成果却寥若晨星。

  如果将诺贝尔奖视为衡量高等教育水平的标准,英国的获奖人数遥遥领先:剑桥大学89位,牛津大学57位,伦敦大学学院诺贝尔奖得主共27人,曼彻斯特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共25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有25人;而中国迄今为止只有1位本土科学家获奖。

  就通常情况而言,顶尖学生的基数越大,未来从中涌现出顶尖学者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然而,在考试分数上输给了中国学生的英国学生,最后却扛起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大旗。

  事实已是如此,我们就要通过对比两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的不同,来思考中国教育为什么“高开低走”。

  一、教育目标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委员会委员夏谷鸣说:“我们的孩子起跑快,但后劲不足。比如当初奥数很好的孩子,未来研究数学的并不多,因为没有真正的兴趣。”

  见微知著,中国的教育呈现着“工具化”的特征:中国家长或学生总是想通过教育来达到一些“功能性”的目的,比如通过“奥赛加分”以帮助学生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或帮助他们习得一些“有用”的技能等。

  但是英国的教育关注的是对人本身的完善,呈现出来的特征是,学生学的东西“不实用”:越是优秀的教育机构,越要教给学生一些“无用”的东西,如历史、哲学,等等;而且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愿意学这些“无用”之学。

  比如在英国的早期教育阶段,英国的孩子并不着急识字、背诗,而是在英国天线宝宝早教的课堂上开启了看似无用的“世界小公民”和“艺术小明星”等课程。看似“无用”的课程,却全面涵盖了情商、沟通与语言、解决问题与推理和数学能力、社交能力、体能、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短时间内,成果也许并不显著,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将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而且,从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孩子们更易获得对学习本身的热情。这种热情会激发出孩子内心的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

  二、教育方式

  西方的教育理念最早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在1000多年前,他就提出这样的观点:每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了一切的知识,知识天生存在于学生的头脑,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并不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他们的作用只不过是将学生已具有的天才激发出来。

  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在英国的课堂里,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早期教育阶段,游戏教学和体验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得以在游戏和体验中通过亲身经历、亲自实践,去感知和领悟知识。

  因此,英国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内,他们的学习内容也许不够深、不够广,也不能让他们称霸奥赛,但他们因此掌握的能力,却能帮助他们打开探索、创新、探求真理的大门。

  与之相比,中国学校教育深受孔子“学而时习之”思想的影响,老师把知识点一遍又一遍地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复习背诵,使之成为终身不忘的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而言,其弊端显而易见: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扎实,但也因此束缚了思想和思维,丧失了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

  政府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下决心通过大学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来逐步扭转这一局面。然而,社会舆论环境、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的简单理解和忧虑以及缺乏信任度的社会文化心理,却让改革举步维艰。

  无奈的中国家长开始向国外教育寻求帮助。近些年,赴英留学生渐呈低龄化趋势:就读英国私立中、小学的中国学生人数,5年来增长近100%;同时,在国内,以“英国天线宝宝早教”为代表的纯正英式早教,也倍受中国家长追捧。

  就目前来说,中国教育固然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不宜妄自菲薄。我们教育人要做的是根据世界未来的需求,整合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精华,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