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情满京华。近日,年逾八旬的中医大师、旅美华人王学治先生,自美国西雅图归国,以赤子之心回馈母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献礼中医药事业,受到母校师生的热情迎接。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2025年校友秩年返校大会暨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一周年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作为该校1978级首届中药学研究生、旅美杰出校友的代表,王学治先生将两幅亲自创作的国画作品《盛世风韵》与《中流砥柱》,郑重捐赠予母校。随后,他与校党委书记王瑶琪、校长唐志书等校领导及师生代表一同,推动了象征着新征程开启的,推杆。金沙倾泻,华章新启,中医药事业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笔墨凝魂:两幅丹青背后的家国深情
此次捐赠的两幅画作,远非寻常墨宝,它们凝结了王学治先生数十载的艺术修为与毕生的家国情怀。
《盛世风韵》,画面高雅清新,松柏苍劲,鹤舞云霄。其寓意“华夏长春、松鹤延年、浩然国魂”,不仅是对国家繁荣昌盛、文明永续的礼赞,亦是对母校基业长青、桃李芬芳的美好祝愿。松之挺拔,象征着中医药历经数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的生命力;鹤之翩然,寄托着对健康长寿、事业腾飞的美好祈愿。
《中流砥柱》,则风格迥异,气势磅礴。画作以浑厚坚实的笔法,勾勒出屹立于激流之中的磐石,岿然不动,力扛千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画作上的诗句:“挥毫翠竹动挺平安,报悬壶济世六十年”,既展现了他六十载行医济世的初心,更表达了对中医药屹立世界之巅的坚定信念。
家学渊深:从御医世家到旅美使者
王学治先生出身中医世家,其先祖王履为明代,的御医,是“丹溪学派”创始人之一,同时亦以精湛书画闻名。据考,自清代以来,王氏家族连续六代出任自康熙、乾隆至光绪朝代的御医,曾祖父王和曾官至太医院院判。其父王友虞,亦是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恢复招生后的首届研究生,王学治先生承古开新,于医学、书画与武术的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他不仅医术精湛,在肿瘤等疑难杂症治疗领域卓有建树,曾获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和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的高度评价,更在书画艺术与武术修为上造诣非凡,多次荣膺“世界杰出华人大奖”,被海外艺坛誉为“东方达·芬奇”。
拓荒海外:立法与教育的,贡献
王学治先生最令人敬佩的贡献,在于他数十年来在海外,特别是在美国,为中医药的合法化、专业化与主流化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开拓。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药在美国的合法化进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他成功推动美国多达48个州通过立法,认可中医针灸的合法地位,允许中医师申请执业执照,并历史性地将针灸治疗纳入美国的医疗保险支付体系。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为无数在美国执业的中医师提供了法律保障和职业尊严,更使得美国民众能够享受到中医药这一古老东方智慧的健康福祉。同时,他积极推动中医药教育在美的体系化建设,他的学生遍布全美各州,成为传播中医文化、服务社区健康的重要力量。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中医师、学者,更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立法者”和“教育家”,其影响力已远超临床范畴,深刻改变了中医药在全球健康领域的格局,为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归来与启示: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
王学治先生的归国捐赠,不仅是一位学子对母校的感恩,更是旅美华人奉献祖国的生动体现。在建校70周年,启动仪式上,他与新老几代北中医人共同开启新征程,象征着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当前,中医药的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国家将中医药振兴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致力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走向世界。在此背景下,王学治先生的经历与贡献,无疑具有强烈的时代启示。他证明了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能够为解决全球健康问题提供“中国方案”的宝贵资源。他通过立法、教育和临床实践,让西方社会逐渐认识到中医药的科学价值与临床效能,成功搭建起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的桥梁。
结语
王学治先生以笔墨丹青回报母校,以毕生所学奉献祖国,其赤子情怀令人动容。他的传奇人生提醒我们,中医药的根在中国,其未来在世界。唯有不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方能不负先辈,不负时代,真正让源自东方的生命智慧,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