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乡情万里,五湖四海"实践团开展红色家风主题实践
2025年1月,安徽财经大学"乡情万里,五湖四海"实践团以"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时代家风"为主题,在合肥市开展红色文化调研活动。团队先后走进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与老街胡同等地,通过沉浸式学习、深度访谈和实践体验,探寻红色记忆与家风传承的当代价值,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注入青春活力。实践团成员在追寻先辈足迹中感悟家国情怀,在对话当代典型中探索家风创新,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为弘扬红色文化、培育文明新风贡献青春智慧。
一、名人馆里寻根脉,红色基因代代传
1月16日,实践团首站来到安徽名人馆,这座集历史、文化与精神于一体的展馆,以“江淮之光”为主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系统梳理了从古至今皖籍名人的家训家风。在"红色皖韵"展厅,成员们驻足于陈延年、陈乔年烈士家书展柜前,透过泛黄的信笺感受革命先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家国情怀。当了解到王稼祥同志"三让住房"的家风故事时,团队成员不禁感慨:"老一辈革命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克己奉公的精神品格"。
(图为团队成员在安徽名人馆的互动墙处讨论交流。殷郡泽供图)
在参观完场馆后,团队成员就"新时代如何活化红色家风资源"展开探讨。馆方创新推出的"家书诵读会""红色家风剧本杀"等沉浸式教育活动引发热议。实践团结合调研数据提出"云上家风馆"建设方案,建议运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突破时空限制,让红色家风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二、渡江精神照初心,家国情怀薪火传
1月17日,实践团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在"百万雄师过大江"主题雕塑前,场馆工作人员为成员们讲述了"渡江第一船"马毛姐的家风传承:"马家三代人坚持'听党话、跟党走'的家训,孙女现在是我们馆的志愿讲解员"。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让在场学子深受触动。在参观的过程中,团队发现,纪念馆通过“扫码听故事”“线上家书展”等方式吸引年轻受众。基于此,实践团意欲设计“渡江精神数字地图”,整合战役遗址、家风故事与互动答题,推动红色教育“指尖化”。
(图为团队成员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内参观。殷郡泽供图)
在相关活动中,成员们与"五好家庭"代表共同制作"家风传承卡"。有的成员将家中长辈抗美援朝的故事与新时代青年使命相结合,创作出"忠勇传家,创新报国"的家训。周围群众纷纷点赞并表示:"青年学子对红色文化的创新诠释,为家风建设注入了时代活力。"
三、胡同深处觅家风,文明新风润心田
1月18日,实践团深入合肥老城区的胡同巷陌。在明光路街道家风家训馆,72岁的"文明家庭"代表王秀兰向成员展示珍藏60年的"勤俭持家"木匾。社区书记陈晓莉介绍,通过"家风银行"积分制,居民可用文明行为兑换社区服务,这种创新模式让优良家风融入日常生活。正在创作中的"胡同家风墙"让大家眼前一亮,不少青年学子用墙绘艺术将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实践团在社区中进行采访时,常年在海外的李女士分享道:"在海外越久,越懂得'家和万事兴'的珍贵。我们正在尝试建立跨国界的新时代家风交流平台。"
(图为团队成员在商店内对本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殷郡泽供图)
当实践团穿行在胡同中,青砖灰瓦间"忠厚传家久"的匾额与"青年创客空间"的霓虹相映成趣。成员们走街穿巷,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整理数据后发现,87%的受访家庭认同"红色家风是新时代家庭建设的宝贵财富"。
在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中,青年学子们触摸到红色基因的强劲脉动,见证了新时代家风的创新传承。从名人馆的历史回响到渡江馆的精神洗礼,从胡同深处的家风故事到社区创新的文明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新时代家风家训中的红色基因。"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红色家风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活着的传家宝。"团队负责人刘同学在总结会上说道。这次旅程让团队成员们满载而归,领悟到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对新时代家风家训的传承有了更多的思考与灵感。
这支满载收获的青年团队将继续以赤子之心守护红色根脉,用创新思维激活文化基因,在传承红色家风、培育时代新风的征程上书写属于Z世代的青春答卷。正如他们在实践日志中写下的誓言:"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这是我们献给新时代的最美情书。" (通讯员 陈紫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