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社会资讯>正文

文化江南(七)——李可染《苏州千年银杏》

时间:2022-05-05 18:13:12    来源:厂商内容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宋行标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叶圣陶《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言,最初发表在1979年第四期的《百科知识》上,原名为《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先生本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叶圣陶先生写《苏州园林》的初衷是因为在1956年无意翻看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遂想起曾经于苏州的日子,不禁感慨万千,下笔成文。而无独有偶的是,同样在1956年,李可染先生也绘制了一幅精品画卷,即是这幅《苏州千年银杏》。

  李可染《苏州千年银杏》

  此幅《苏州千年银杏》与其另一代表作《无锡梅园》一样,作于1956年,正值李可染先生第二次的万里写生时期。在此期间,李可染先生正确解决了写生和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李可染借鉴了西方画的写生方法,但没有机械照搬,他在写生中更加注意对客观物象的意领神会,而不是机械地对景描绘,他的许多写生画稿带有创作的性质。《苏州千年银杏》即是如此,尤其在色彩的运用上,没用采用最为拿手的“墨黑”,也没有《万山红遍》中的“红”,而是采用了大片的“绿”,由此渲染出一股生机勃勃的灵性。临摹和写生对画家来说,都是手段和方法,画家的目的全在于创造。李可染之所以成为创造大家,不仅是因为他勤奋好学和有深厚的生活功底与广博的艺术修养,而且还因为他有过人的胆识,敢于与前人、与别人的创造拉开距离,敢于与客观物象拉开距离。他在山水画创作中,始终既尊重客观自然之美,又忠实于自己独特的感受。写祖国山河之美和写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统一,是李可染创作最鲜明的特色。

  在弘扬包括山水画在内的传统中国画的过程中,要妥善解决中西融合的问题。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中国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西学东渐和西画的广泛传播,面对西画的写实造型,写意的中国画又遇到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画要获得发展,只有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并适当吸收西画的观念和技巧,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在此幅《苏州千年银杏》中,李可染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巧妙地把包括关注形、光、色在内的西画的创作方法,有机地融在传统的、写意的笔墨体系之中,也就是说,他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做以中为主的融合,目的是为写意的中国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获得更强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李可染扎根传统和吸收西画经验的目的,是在于创新。他作画时,善于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修养与艺术修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追求画面意境,的表达。

  叶圣陶在散文《苏州园林》中曾这样说过:“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李可染先生在写生时严格遵守苏州的自然规律,这一点在《苏州千年银杏》中表现得也极为,。画面构图以一条小路为黄金分割,左轻右重,左面新树嫩绿,干枝纤细;右面则是画卷主题,苏州千年银杏,粗壮的树干三个人张开手臂恐怕也难以环抱,树的皮肤因年深月久,已粗糙得如龟裂的胶泥卷,鱼鳞般历历凸现于人的眼前,似要剥离树体而去却终归没有离开。从根部望上去,这棵千年银杏显得气势雄壮,似刺破天空后还未罢休,惯性般地继续向深处钻入。映衬环绕四周的民舍,银杏确实有些鹤立鸡群的样子,好像这棵银杏是站在寰宇之中正透过云的肩头在眺望着整个世界。如果在阳光里、风雨里,银杏就摇响着一身的叶子,好似在窃窃私语,乐不可支。此时,尽管每一片叶子都在抖动,而树身却丝纹不动,那不动的意志坚定得就像钢铁一般。

  看着这幅《苏州千年银杏》,心里就像月下的湖面,泛起无数的涟漪。也许这里根本就没有银杏树,只是飞鸟衔着一粒银杏籽,飞到这里时恰好受了惊吓而丢落下来,才有了今天的千年银杏;也许这里原是一片银杏林,人们砍伐时,它还是一枝嫩芽儿,于是它便在众人的脚步的空隙间侥幸未遭践踏才有了今天;抑或当时它还很小,一如画卷左幅的纤细枝干,根本够不上砍的标准,才使它幸免于难。

  千年银杏在这里生长着,雨与河流为它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水分,使它不致被干旱渴死,当然,它的生长也是十分寂寞的,孤独的,甚至是痛苦的。痛苦是必经的,经过了数千年的风吹雨打,艳阳曝晒,终于于此刻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李可染的艺术道路呢?

  李可染的山水画,大致经历了钻研传统期、写生探索期和整合升华期三个阶段。在钻研传统期,李可染的山水画取八大、石涛、王原祁、黄公望之所长加以综合,造景疏简,格调冷逸,淡雅空灵。在齐白石处学到了笔墨的内涵和力量,笔墨与形象统一的原则,真率痛快的语言表达方式。又于黄宾虹处习笔墨理论与积墨法。在写生探索期,李可染找回以往山水画中失去的大自然本身的生机与活力,把荒寒萧索的意境变为丰富与真实。数年的写生,使李可染先生抛弃了传统绘画的一套程式化的技巧,本着求真、求实、求新的精神,对景写实,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具备了多、满、繁、厚的特点,并总结出一套发现新的自然美的观察方法。整合升华期是李可染先生艺术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他虽有写生活动,但绝大多数时间已转为画室创作了。熟悉的写生对象和多年来的笔墨探索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组合,它的结果是使可染先生的山水画形成了深秀谨密的风格、水墨淋漓的特点。

  或许,这幅《苏州千年银杏》也正是李可染先生对自己的暗喻吧。

  作者简介:

  宋行标,字修水,号长石,1957年7月出生,浙江绍兴人,现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先后出版著作共计70余万字,获优秀著作出版奖;同时发表理论文章50余万字,分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及哲学课题奖。

  主要著作:

  ·《中国绍兴水文化》 中华书局 2001年3月

  ·《长石论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8月

  ·《画坛拾微》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6年3月

  ·《近现代中国绘画名家名作赏析》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年1月

  ·《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9年3月

  主编书目:

  ·《商学之祖范蠡与当代绍兴商人》(主编:吴慧、副主编:宋行标)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年4月

  ·《水墨江南》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年4月

  ·《文化江南——陈逸飞、潘鸿海、梁平波绘展作品集》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年3月

  ·《潘鸿海油画作品选集》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年10月

  ·《王羲之书法全集》(1—10卷)(主编:江吟、宋行标)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年6月

  ·《陆俨少绘画作品典藏》 (编著:陆亨、宋行标)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5月

  ·《林风眠绘画作品典藏》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6月

  ·《长石斋珍藏集》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6月

  ·《国风——中国近现代艺术珍选集(全二册)》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8年5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