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社会资讯>正文

2021年“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站开赛 探索低碳出行新思路

时间:2021-11-18 11:37:39    来源:厂商内容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站决赛全面打响,顺利收官。作为一项独特且颇具挑战的全球教育创新项目,“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已驶入第36周年,鼓励学生用创意的思维,亲手设计、制作节能车辆,持续挑战“一升油一度电行多远”。进入中国第三年,赛事携手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协会,开启了赛史上,“混合赛制”——鼓励学生车队线下亲手打造超节能车,线上展示作品进行比拼。

  8强决赛中,专业评委从作品展示讲演、如何通过车辆设计和创新提升能效、如何使用生命周期分析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节能、安全性展示,以及团队在项目中的,的亮点和收获等五个维度全方位评估车队作品。经过激烈的角逐,吉林大学肯赛一队顺利摘桂,北京理工大学翼昇一队夺得亚军,同济大学志远一队位列第三。

  2021年“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站决赛现场(直播舞台)

  ,“混合赛”落地中国·持续挑战“一升油一度电行多远”

  继2019年的赛道赛和2020年的线上赛后,2021年“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站创新采用了“混合赛制”,吸引了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28支车队踊跃参赛。备赛阶段,学生车队通过打造超节能车、提交作品资料和虚拟车检,充分展示了创新才华、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最终决出8强连线决赛现场,通过精彩的线上讲演和答辩,给出对“一升油一度电行多远”的创意解答。

  2021年“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站决赛现场(8强战旗)

  其中,吉林大学肯赛一队实力出众,带来车队15年历史中,尝试打造的城市概念车,,结合了创造力、去碳化和能源效率,这正是应对全球能源挑战的关键。此外,这辆,车还应用了多项创新概念,兼具宜人的美学设计,一举斩获了“车辆设计奖”。北京理工大学翼昇一队的作品依然夺目,,辨识度的仿生“灰鲭鲨”外形设计、炫酷的黑绿相间的车身涂装,再加上车队精彩的讲演和答辩,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和观众们的喜爱。同济大学志远一队则带来了赛事中国站首支氢燃料电池动力实体车,这不仅是一辆零污染的城市概念车,还展现出了对氢安全的深刻理解,在氢安全管理方面表现,,并由此获得“安全奖”。

  此外,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华汽电动车队凭借对碳纤维蜂窝夹层复合材料的出色运用和优秀的能源管理,获得“技术创新奖”;吉林大学肯赛二队则夺得赛史上,“低碳奖”,还将“宣传奖”收入囊中;第二年参赛便闯入八强的长沙理工大学云影一队和二度闯入八强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风音车队也都表现不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线上决赛亮点众多:直播过程中,通过AR技术还原8强“战车”,让观众享受沉浸式观看体验;邀请到内场和连线嘉宾助阵,包括非8强车队的学生,进行实时互动点评,烘托现场气氛;更在比赛结尾对所有参赛车队的指导老师、同学进行鸣谢——对于“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这一能源界盛事,站上赛道便是胜利,所有参与者都是“未来能源英雄”。

  现场嘉宾互动分享及AR技术还原比赛实车亮相

  全新增设“低碳奖”·共赴“净零未来”

  近年来,全球对控制气候变化的迫切性达成了,的共识。为推动落实《巴黎协定》中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范围内这一目标,中国做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源供应商,壳牌提出了与社会同步,到2050年成为净零排放能源企业的目标,并于今年年初发布了相应的“赋能进步”业务战略。

  与中国“3060”双碳目标和壳牌的“赋能进步”战略相呼应,2021年“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站也全新增设“低碳奖”这一赛道外奖项,体现了在打造超节能汽车全过程中去碳化的意义,该奖项旨在鼓励年轻一代发现新的解决方案,以支持实现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不仅针对赛制做出调整,在比赛前期针对所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学生的暑期线上课程中,也邀请到行业专家针对性地讲解去碳化、新能源、回收再利用等专业知识,协助学生了解低碳相关知识、增强专业能力,携手共赴“净零未来”。此外,壳牌还为所有参赛车队打造了中国站赛史上第一个线上社区——“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微信小程序,鼓励各车队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学习交流,共同探索“一升油一度电行多远”,了解比赛对于低碳未来的重要意义。

  2021年“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暑期线上课程

  创新、热情、协作能力、决心……这些是所有参赛车队展现出来的优秀特质,也是“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的精神内核和前行的强大驱动力。正如壳牌集团执行副总裁、壳牌中国集团主席黄志昌所说:“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社会都需要立即行动起来,而年轻一代的参与至关重要。今年是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进入中国的第三年,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广大中国学子持续的参赛热情和探索能效极限的创新精神。他们用知识与行动回应了‘一升油一度电行多远’的问题和挑战。看到他们,让我更加相信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